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可变车道优化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13:36

  本文选题:潮汐式交通流 切入点:可变车道 出处:《大连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道路上的潮汐现象使得城市的交通拥堵更加严重,这种现象给驾驶人及行人的出行和生活造成很大程度上的不便。为了缓解潮汐式交通现象带来的交通问题,提高路段与交叉口的利用率,寻找解决潮汐式交通问题的措施刻不容缓。本文在全面了解可变车道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探究了产生潮汐式交通的原因,分析了潮汐交通的特性,提出了缓解潮汐交通问题的方法,即利用可变车道来实现分时段合理的转换,利用信号控制系统、可变指示牌等基础设施的引导,对于目前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潮汐式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 潮汐式可变车道包括行驶方向可变车道和导向式可变车道。本文研究了可变车道的优化控制方法,并且以大连市中南路为行驶方向可变车道的例子,建立基于道路行驶阻抗的车道优化模型,确定了设置可变车道的步骤,得出具体方案。另外,以鞍山市园林路工农街路口和二一九公园交叉口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可变车道设置的现实可行性。最后,应用VISSIM软件对路段上的行驶方向可变车道和交叉口的导向式可变车道设置可变车道前后分别进行了仿真。对设置行驶方向可变车道前后得到的车速进行对比,对设置导向式可变车道前后得到的延误、停车时间、停车次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理利用可变车道可提高路段上的车速,降低交叉口延误、停车时间以及停车次数的指标,从而提高了路段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对相关研究的展望。
[Abstract]:The tidal phenomenon on the road makes the traffic jam in the city more serious, which causes great inconvenience to the travel and life of the driver and the pedestrian.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traffic problem caused by the tidal traffic phenomenon,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road sections and intersections and to find solutions to tidal traffic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and summariz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tidal traffic,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dal traffic, and puts forward a method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of tidal traffic, that is, to use variable lanes to realize reasonable convers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use of signal control systems, variable sign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guida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idal traffic problems. The tidal variable lane includes the variable direction lane and the steering variable lan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ptimal control method of the variable lane, and takes the Zhongnan Road in Dalian as an example of the variable lane in the driving direction. A lane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road impedance is established, the steps of setting variable lane are determined, and the concrete scheme is obtained. In addition, taking the intersection of Gongnong Street and 219 Park in Ansh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easibility of variable lane setting is discussed. Finally, VISSIM softwar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driving direction variable lane and the leading variable lane of the intersection before and after setting the variable lane. The speed before and after the setting of the variable direction lane is compared. The data of delay, stopping time and stopping times before and after setting up the variable lan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 variable lane can increase the speed on the road and reduce the delay at the intersection. The index of parking time and number of stops improves the traffic capacity of road sections and intersections. Finall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nd the prospects for related studies are summarized.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中祥,王正武,况爱武;短期交通流可预测性分析与比较[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2 王正武,黄中祥,况爱武;短期交通流序列混沌识别及预测精度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崔洪军,陆建,王炜;基于对策理论的交通流分配新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7期

4 徐今强,刘智勇;交通流的时间序列建模及预测[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李岩,朱克勤;交通流相变过程的能量谱分析[J];力学与实践;2005年04期

6 周永华,陆化普;交通流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交通与计算机;2005年05期

7 揣锦华,李续龙,许宏科;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交通流检测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张旭涛,贺国光,卢宇;一种在线实时快速地判定交通流混沌的组合算法[J];系统工程;2005年09期

9 贾洪飞;隽志才;高林杰;;微观交通流仿真一体化环境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5年06期

10 王宇;叶家玮;谢振东;;交通流仿真系统软件设计及应用[J];交通与计算机;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正;;拥挤交通流非线性模型及仿真[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五分册)[东南大学学报(增刊)][C];2009年

2 董垒;郑小平;;交通流中的力学模型模拟与仿真[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进;史其信;陆化普;;交通流可预测性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温伟刚;蒋海峰;魏学业;;短期交通流的局部分形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余正;刘锦松;张志勇;;交通流问题数学模型的初级讨论[A];鲁冀晋琼粤川六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俊耀;余春艳;;数字荷尔蒙模型下的交通流诱导优化算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崔洪军;陆建;;大型活动交通流时空消散模型研究[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廖大彬;马万经;;网络交通流宏观基本图研究综述[A];第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技术[C];2012年

9 许岩岩;翟希;孔庆杰;刘允才;;基于分类回归树的交通流短时预测[A];第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技术[C];2012年

10 魏超;陆Ym蕾;刘允才;;基于神经网络的交通流速度估计[A];第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技术[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左燕东;全省旅游交通流预计呈现几何剧增[N];山西日报;2014年

2 夏红兵 沈后功;情况复杂多变化 科学组织交通流[N];扬州日报;2006年

3 黄霖 丁胤福;打造畅通工程 建设国际化城市[N];法制日报;2003年

4 记者 郭世锋;济南“全运交通图”轮廓初现[N];济南日报;2009年

5 ;各大都市de汽车政策[N];江苏经济报;2003年

6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震;200万辆是否已是承受上限?[N];深圳特区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李林;郑州地铁2号线力争不“添堵”[N];河南日报;2010年

8 新华;柏林道路疏堵:管理重于修路[N];中国交通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一项缓解交通拥堵的举措[N];贵阳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温玉姣;“公交优先”是不是公共汽车优先?[N];中国环境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昕;基于协同学的城市交通控制与诱导系统协同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宋学文;高速公路扩建期交通流组织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孔祥杰;城市路网交通流协调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彭博;大范围交通控制与交通流诱导协同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孟梦;组合出行模式下城市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刘玉印;出行者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网络均衡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芳;城市动态路网优化及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强;交通流时间序列的聚类分析方法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曾靖静;组合出行模式下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苏东海;基于地磁感应的交通流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郑建峰;交通流与区域空间联系的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朱凌;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流仿真及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李绪龙;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视频交通流信息采集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8 邹博;高速公路网络交通流调控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9 魏巍;基于视频的交通流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高小平;基于集成过程神经网络的交通流动态预测方法研究与实现[D];北京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79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79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d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