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切缝法测定水泥混凝土路面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31 00:13

  本文选题:水泥混凝土路面 切入点:残余应力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残余应力和固化翘曲的存在使得水泥混凝土路面(机场道面)的开裂模式向多样化发展,对路面长期服役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利用切缝过程中板表面应变释放历史确定板内初始应力和残余应力的方法尚处于初步阶段。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切缝过程中板的响应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分析不同测点位置、边界约束方式、地基刚度、板厚、切缝间距、切缝深度、温度场构成方式等工况组合下的混凝土板上表面的应力、应变释放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干切缝法的水泥混凝土板全深度绝对应力和残余应力分布预估方法,以深距比综合考虑切缝间距、切缝深度对应力、应变释放规律的影响,以应变释放极限值考虑板的大小、厚度、温度场构成方式、下卧层刚度等因素对应变释放过程的影响,给出表征混凝土板表面应变释放规律的基函数及其参数取值。最后,通过足尺大板数值算例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建议试验过程中将切缝深距比终值定在1.0~1.5范围内,同时尽量不要选择切缝厚距比小于1.25的切缝方案。
[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residual stress and curable warpage makes the cracking mode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airport pavement) diversified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ong-term service behavior of pavement.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initial stress and residual stress in the plate by using the surface strain release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cutting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the response of the plate in the process of cutting joint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the different measuring point position, the boundary constraint mode, the foundation stiffness, the thickness of the plate, the spacing of the cutting joint, the depth of the cut joint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The stress and strain release law of the upper surface of concrete slabs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and other working conditions.On this basis, a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otal depth absolute stress and residual stress of cement concrete slab based on dry joint method is proposed. The effect of depth ratio on stress and strain release is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Based on the limit value of strain release, the effects of plate size, thickness, temperature field composition and horizontal stiffness on the strain release process are considered. The basic function and parameter values of the strain release law on the surface of concrete slabs are given.Finall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a numerical example of full-scale large plat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inal value of slit depth ratio should be set in the range of 1.0 ~ 1.5 in the course of test, and that the slit scheme with slit thickness ratio less than 1.25 should not be chosen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108140) 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7318223 01)
【分类号】:U416.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新凯;马松林;侯相深;;钻环法测量水泥路面表面残余应力的初步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2期

2 李新凯;侯相深;马松林;;钻环测量水泥混凝土板表面残余应力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3 李思李;田波;牛开民;;水泥混凝土路面临界荷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新凯;侯相深;马松林;;钻环测量水泥混凝土板表面残余应力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2 宋华;姚金凯;李奎星;廉法博;童山虎;贾昊;原思宇;;重轨冷却-复合矫直过程的几何模型和应力状态导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吉庆;路用粒料类材料安定行为及路面结构安定性分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凯;马松林;侯相深;;钻环法测量水泥路面表面残余应力的初步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2期

2 谈至明,姚祖康,田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荷载应力分析[J];公路;2002年08期

3 李思李;于蕾;田波;牛开民;;我国公路荷载的车轴—轮型分类和几何参数研究[J];公路;2011年07期

4 刘朝晖,李宇峙;重载交通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1999年S1期

5 彭波,田波;刚性路面超限车辆轴载换算关系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01期

6 刘少文;申俊敏;周玉民;;山西运煤专线水泥混凝土试验路结构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7 蒋刚;谭明华;王伟明;何闻;;残余应力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J];机床与液压;2007年06期

8 周玉民;谈至明;赵军;;考虑基层超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计算[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期

9 李耕俭;对钢构件中残余应力的探讨[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10 于宝明,姚祖康;混凝土路面临界荷位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焕成,李建新;复合材料层合残余应力实验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2 康飞宇;唐忷泳;刘秀瀛;;双相材料中残余应力的无损检测[J];机械强度;1991年01期

3 张熹;新的剪切散斑干涉法及其在检测残余应力中的应用[J];舰船科学技术;1992年03期

4 周惠久,朱金华,何家文;材料整体及表面强度研究中的某些进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5 张光胜,,章宗城,李鸿;GCr15钢和40Cr钢N+注入后表面残余应力研究初探[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6 王海忠,陈绍蕃;残余应力对卷边槽钢局部相关屈曲的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7 陈玉安,周上祺;残余应力X射线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J];无损检测;2001年01期

8 韩建增,张先普;残余应力对套管抗挤强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钻采工艺;2001年02期

9 王勤生,李永生,周勇军,胡毅,王文刚,陈立苏;固溶处理前后不锈钢波纹管残余应力的研究[J];压力容器;2003年10期

10 马献怀;舰炮大型铸铝件断裂残余应力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明;陈瑞;马素媛;贺笑春;李家宝;;残余应力静载弛豫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峰会;;燃料电池双层材料残余应力的电阻应变测试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江五贵;冯西桥;南策文;;介电层厚度和层数对微型多层陶瓷电容器残余应力的影响[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胡晓东;;振动时效技术的突破——频谱谐波振动时效技术[A];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C];2008年

5 刘一华;王炯华;;轿车后桥横梁中的残余应力研究[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6 李振南;雷玉成;任闻杰;;CLAM钢激光焊T型接头残余应力及硬度分析[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刘杰;李永强;李允公;闻邦椿;;波动时效机理的动力学研究[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史丽萍;赫晓东;李W,

本文编号:1688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88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2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