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多指标人行步道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本文选题:步道 + 服务水平 ; 参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在目前的人行步道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中,行人的主观判断及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对评价结果准确性有较大影响.为此,作者以北京市中心城的35条步道为样本,从规划人员及行人关心的步道设施、安全性、舒适性及方便性等方面,选取了17个影响步道服务水平的因素,通过模糊聚类方法对步道进行归类并判定各类步道的等级,继而通过因子旋转消除多指标评价中指标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一种人行步道服务水平评价方法,此方法可以对规划中的步道进行服务水平评价,同时因不需行人对步道的主观评价调查,减少了人行步道服务水平评价的工作量.同时,对选取的35条步道进行了"行人对步道的主观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行人的主观评价调查结果一致.
[Abstract]:In the evaluation of trail service level method at present peopl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ive judgment and index of pedestria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ccuracy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erefore, the author takes 35 trails of Beijing city as a sample, care from the planning personnel and pedestrian trails facilities, safety,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etc. hand, select the 17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il service level, on the trails are classified by the fuzzy clustering method and determine the various trail level, and then through the factor rotation eliminate the interaction among indexes in multi index evaluation, finally carry on the related analysis, established a pedestrian trail service level evaluation method, this method can service level evaluation of the plan's trail, also without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pedestrian trails investigation, reduce the service level of pedestrian trails evaluation work. At the same time, to select 35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pedestrians' footpath" was carried out in the footpa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pedestrian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723303)
【分类号】:U491.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松;吴海俊;罗晓辉;;中关村西区步行交通系统改善方案评价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边扬;王炜;陆建;;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黄斌;李伟;;北京中心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准则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06期
4 姜涛;王妍;;城市步行空间质量评价初探[J];交通标准化;2006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晓岚;魏中华;;排队等待区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2 胡松;吴海俊;罗晓辉;;中关村西区步行交通系统改善方案评价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安·福西斯;凯文·J.克里扎克;丹尼尔·A.罗瑞格伍兹;余丹丹;关婷;王春丽;袁晓辉;;非机动交通研究和当代规划动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2期
4 卢银桃;王德;;美国步行性测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01期
5 安·福塞斯;凯文·克里泽克;刘晓曼;许骁;包蓉;;促进步行与骑车出行:评估文献证据 献计规划人员[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05期
6 吴海燕;林建新;;北京市旧城区行人过街问题改善措施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3年02期
7 丁国胜;蔡娟;;公共健康与城乡规划——健康影响评估及城乡规划健康影响评估工具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5期
8 张莹;陈亮;刘欣;;体力活动相关环境对健康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2期
9 孙善麟;康莉;;谈人性化视野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效能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盛蓉;;国际可持续城市交通政策和健康新趋势[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剑;;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区规划[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董晶晶;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城市健康生活单元构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莹;城市体质健康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曹守华;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交通特性分析及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高利平;城市道路环境下人行横道处行人与机动车冲突分析与延误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赵莉;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谷晓旭;现代田园城市道路景观关键技术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久亮;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服务水平分级与能力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瑞博;铁路客运站候车能力分析及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白皓文;健康导向下城市住区空间构成及营造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韩云旦;杭州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刘强;商业步行空间网络化设计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晓叶;城市中介性步行空间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荆莹;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交通无障碍步行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王yN雯;铁路客运站客流集散规律分析及安全性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梁琼;城市街道步行空间序列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臧清艳;基于PLPS调研方法的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金书滨,潘海;三种系统评价方法在交通项目综合评价中的对比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2 施维克;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J];城市问题;2003年06期
3 边扬;王炜;陆建;;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李伟;倾听市民声音,再谈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5期
5 边扬;高海龙;王炜;;基于道路环境的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9期
6 姜涛;王妍;;城市步行空间质量评价初探[J];交通标准化;2006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宏才,刘建峰,谭家华;造船系统中间产品聚类分析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8期
2 闫枫逸,毛海军;安徽省各城市物流重要度聚类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年03期
3 陈栋;;省会经济的分类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6期
4 王盛;曲鑫;;甘肃金川南延地球化学偏相关组合异常信息提取与分析[J];硅谷;2010年09期
5 范小春;;关于信息检索中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的若干问题[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1期
6 柳盛;吉根林;;空间聚类技术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年02期
7 蔡建国;漫谈聚类分析建立的工艺相似零件组及其对新零件的识别[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1987年05期
8 李煜;工业色彩设计中的模糊聚类分析[J];安徽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9 程晓多,赵艳丽,张欲飞,田金信,周爱民;哈尔滨承办"十冬会"能力评估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3期
10 刘天翔,许强,王兰生;聚类分析方法在判别深层砂土液化中的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忻雅;王伟科;阮松林;王世恒;马华升;;基于RAPD和EST-SSR标记的秀珍菇菌株聚类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2 鲁振华;宋银花;牛良;刘淑娥;王志强;;PermutMatrix软件及其在观赏桃形态性状聚类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汉武;郭沛尧;;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分类模型及其管理策略研究[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凤兰;郝丽珍;王萍;杨忠仁;王六英;张进文;;蒙古高原特有属——沙芥属蔬菜植物果实和种子形态指标聚类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国良;李忠富;;基于聚类的企业绩效熵值评价方法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林;刘喜梅;;多模型中权值确定的新方法及其应用[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9年
7 杨欣斌;黄道;;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曾志锋;张玉霞;韦群;;鳄蜥的生境选择[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房海灵;李维林;于盱;梁呈元;;薄荷属植物的数量分类[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金友玉;;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及分类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叶 林震华;杭州规划建设 西湖群山游步道[N];中国旅游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莫永甫;平顶山步道:上下下下的享受[N];本溪日报;2008年
3 宁波市江北区风景旅游管理局 蔡伟杰 竺志军 钱树伟;关于宁波江北北部山林休闲游步道建设的若干思考[N];江南游报;2010年
4 林奕群;“一路一树一景观”扮靓汕头[N];汕头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邢传凯;城市以市民为本 市民以城市为本[N];铁岭日报;2009年
6 记者 王锋;凤凰山景区部分设施设计方案敲定[N];延安日报;2007年
7 西湖报道组 朱文邋高静玮 记者 陈玮;“两带两环三连”串起城西山脉中散落的“明珠”[N];杭州日报;2008年
8 徐行翔;环城河内侧游步道将环通[N];嘉兴日报;2007年
9 记者 吴强 通讯员 梁恒利 郭永韬;心血铸就彩虹路[N];西安日报;2007年
10 王永利邋记者 王履臻;中央大街供排水管线开始改造[N];哈尔滨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理中丸和四君子汤与脾虚证方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2 曹锋;数据流聚类分析算法[D];复旦大学;2006年
3 吕崇山;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4 袁军宝;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邵伟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吴飞珍;基因芯片数据的聚类功能评价算法和判别分析算法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张建萍;基于计算智能技术的聚类分析研究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德青;函数型数据挖掘的统计分类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唐东明;聚类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海民;遗传算法性能及其在聚类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俊;中国南瓜属(Cucurbita spp)部分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文慧;江西省人口空间动态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邹琼;中小学生自我表露特点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文平;聚类分析及其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弘;基于因子分析对信用评级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马晓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张白妮;基因数据聚类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于泓漪;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的聚类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9 曲华;一种双聚类算法的实现与改进[D];吉林大学;2005年
10 侯雪波;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在电力市场营销分析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55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75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