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合理墩形及墩梁约束体系抗震研究
本文选题:斜拉桥 + 墩梁约束体系 ; 参考:《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32期
【摘要】:过渡墩、辅助墩墩顶设置平衡重是斜拉桥一种常见设计方式,此设计的特点是墩顶所受质量大、但重力小,由此导致过渡墩、辅助墩在地震作用下受到的地震力大、而轴压力小,进而引发过渡墩、辅助墩的动轴拉力、支座动反拉力以及支座剪力过大等抗震问题。以某斜拉桥为背景,针对其过渡墩、辅助墩墩高小的特点,以及纵向+竖向地震作用下,竖向地震作用使辅助墩墩顶支座以及墩底截面产生较大动反拉力和动轴拉力的现象,提出过渡墩以墙式墩取代门式框架墩、辅助墩墩顶支座改为双向滑动支座、过渡墩墩梁之间横向设置速度型动力锁定装置的比选方案。分析表明,此比选方案可有效解决墩中的动轴拉力、支座动反拉力以及支座剪力过大的问题。但是,由于锁定力需求较大,速度型动力锁定装置的选取需根据进一步的经济比选决定。
[Abstract]:It is a common design method of cable-stayed bridge to set balance weight at the top of transition pier and auxiliary pier.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design is that the mass of pier top is large, but the gravity is small, which leads to the transition pier and the auxiliary pier is subjected to great earthquake force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The small axial pressure leads to the seismic problems such as the transition pier, the auxiliary pier's dynamic axial tension, the bearing's dynamic anti-tension force and the support's shear force being too large. Taking a cable-stayed bridge as the background,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pier, the height of the auxiliary pier and the vertical seismic action,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upport at the top of the auxiliary pier and the sec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pier have a large dynamic reverse tension and a dynamic axial tension is caused by the vertical seismic action. In this paper, a new scheme is put forward to replace the gate frame pier with the wall pier, the top support of the auxiliary pier is changed into the bidirectional sliding support, and the speed type dynamic locking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crosswise between the pier and beam of the transition pier.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chem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moving shaft tension, the bearing dynamic reverse tension and the support shear force in the pier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rge demand for locking force, the selection of speed type power locking device should be decided according to the further economic comparison.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分类号】:U448.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喜文;张文华;李建中;;大跨度斜拉桥横桥向减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1期
2 刘伟岸;叶爱君;王斌斌;;大跨度桥梁桩基抗震简化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结构工程师;2007年01期
3 叶爱君,胡世德,范立础;斜拉桥抗震结构体系研究[J];桥梁建设;2002年04期
4 王志强;葛继平;;粘滞阻尼器和Lock-up装置在连续梁桥抗震中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彭伟;彭天波;李建中;;多塔斜拉桥纵向约束体系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6 叶爱君,胡世德,范立础;超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位移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12期
7 刘伟庆;徐秀丽;吴晓兰;王仁贵;;大跨度斜拉桥结构横向消能减震设计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8 王志强,胡世德,范立础;东海大桥粘滞阻尼器参数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5年03期
9 叶爱君;范立础;;超大跨度斜拉桥的横向约束体系[J];中国公路学报;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飞;张虎;於亚辉;徐斌;;大跨度拱塔斜拉桥减震隔震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贾洪;闫维明;张同忠;;高耗能间隙式黏胶阻尼器的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亓路宽;宋宇亮;王君杰;李琳;;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及减震效果[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4 彭凯;李建中;彭天波;;主塔基础形式对超大跨斜拉桥抗震性能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锴;郭文华;;大跨度斜拉桥铅芯橡胶支座的参数优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福春;梁力;李鑫;;混凝土折线塔斜拉桥抗震性能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9期
7 奚灵智;李小刚;韦华;;大跨度斜拉桥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11期
8 母渤海;;不同布桩形式对桥墩地震响应的影响[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4期
9 张永亮;陈兴冲;郭永强;;塔梁间纵向弹性约束对铁路斜拉桥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超;房贞政;;独塔自锚式悬索桥纵向设置黏滞阻尼器参数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涛;陈彦江;闫维明;李勇;程建旗;黄飞鸿;;复合式金属型阻尼器在高架桥减震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孙颖;卓卫东;;塔梁墩固结体系独塔混凝土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3 杨喜文;;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位移控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4 陈永健;张超;许莉;房贞政;叶坚波;;考虑桩土效应的大跨度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5 宰金珉;;NJUT在土木工程防震减灾领域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广;闫维明;;大跨度连续梁桥中Lock-up装置计算模型的改进[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宰金珉;;NJUT在土木工程防震减灾领域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许广;闫维明;;大跨度连续梁桥中Lock-up装置计算模型的改进[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叶爱君;吴寿昌;胡世德;范立础;;苏通大桥主航道桥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10 邬俊文;赵章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地震响应和减震分析[A];物流工程三十年技术创新发展之道[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家武;超大跨度斜拉桥设计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吴再新;大跨度组合体系箱梁的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宋旭明;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受力特性与极限承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朱巍志;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与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韩立中;大跨度自锚式斜拉悬索桥分析方法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金龙;地震作用下多塔斜拉桥失效模式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王统宁;大跨径缆索承重桥梁梁端位移及组合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薛晓锋;斜拉桥拉索阻尼器的选型评价[D];长安大学;2010年
9 苗峰;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动力学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勇;非一致地震激励下高架连续梁桥动力响应与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立江;连续刚构桥地震时程响应及跨中强度的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陈杰超;自锚式独塔悬索桥结构参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陈思佚;某公路桥非隔震和隔震方案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林;大跨度斜拉桥索塔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师少辉;多TMD对斜拉桥减震设计与效果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熊春辉;基于流体阻尼器的大跨度斜拉桥结构振动被动控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朱伟伟;独塔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与减震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莫山峰;展翅系杆拱桥的动力特性及抗震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兴波;基于粘滞阻尼器的斜拉桥减震分析和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戎华钦;星海湾大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刘晓东;论多塔斜拉桥的刚度[J];公路;2002年06期
2 胡建华,廖建宏,向建军;预应力混凝土多塔斜拉桥设计构思[J];国外公路;1999年05期
3 陈开利,刘海燕;美国金门桥的抗震加固[J];国外桥梁;1999年03期
4 项海帆;李瑞霖;杨昌众;;悬浮体系斜张桥的近似抗震计算[J];结构工程师;1985年01期
5 李福志,胡思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相关问题[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6 刘健新;张伟;张茜;;洛河特大桥抗震性能计算[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7 刘伟庆,魏琏,丁大钧,李松柏;摩擦耗能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7年03期
8 叶爱君,胡世德,范立础;斜拉桥抗震结构体系研究[J];桥梁建设;2002年04期
9 喻梅,李乔;结构布置对多塔斜拉桥力学行为的影响[J];桥梁建设;2004年02期
10 周云,周福霖,李新平;桥梁震害与减震防灾新对策[J];世界地震工程;199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晓兰;大跨度斜拉桥结构阻尼消能减震技术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建星,王新岐,王选仓;斜拉桥样条有限条三维颤振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02年04期
2 李映,徐利平;部分斜拉桥设计[J];上海公路;2002年01期
3 蔡晓明,徐君,王志亮;北京昆玉河斜拉桥设计[J];桥梁建设;2003年06期
4 何新平;部分斜拉桥设计与实践[J];山西交通科技;2003年05期
5 朱新达;关于斜拉桥设计、施工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市政工程;2003年04期
6 郑宪政,张松达,汪至刚,龚一琼,张建达;余姚弯塔斜拉桥设计与施工[J];桥梁建设;2004年05期
7 程进,肖汝诚;斜拉桥结构静力可靠度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8 陈宝春;彭桂瀚;;部分斜拉桥发展综述[J];华东公路;2004年03期
9 石建华,徐恭义,张强;澳门西湾大桥斜拉桥上部结构设计[J];桥梁建设;2005年S1期
10 彭桂瀚;王卫涛;陈宝春;;部分斜拉桥景观设计[J];福建建筑;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劳远昌;;斜拉桥设计方面的认识进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2 ;黄石长江公路大桥斜拉桥设计方案简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陈国祥;王耀明;;斜拉桥结构计算综合程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4 朱华民;江峰;;青洲闽江大桥斜拉桥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楼庄鸿;;斜拉桥的发展趋势[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6年
6 宁平华;张靖;陈加树;;广州鹤洞大桥斜拉桥合理索力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6年
7 徐永明;石洞;;斜拉桥优化设计法[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3年
8 刘钊;施大震;吴i,
本文编号:1801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0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