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形排桩—连系梁抗滑结构加固隧道口滑坡应用研究及优化设计
本文选题:滑坡隧道 + 弧形排桩 ; 参考:《铁道标准设计》2014年11期
【摘要】:因隧道洞口所在坡体产生滑坡,导致隧道洞口附近衬砌发生变形破坏。为控制隧道衬砌变形破坏,采取增加型钢,加强隧道衬砌的补救措施。但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型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故此,单独加固隧道衬砌并不能有效控制隧道变形。拟采用抗滑桩加固隧道所在滑坡体,通过增加抗滑力控制隧道变形。因单桩抗滑能力有限,为保证提供足够的抗滑力,需要加大桩身截面尺寸,增加桩长,甚至增加桩数减小桩间距及增加排数,如此,会增加施工难度,提高工程造价;而通过在桩顶设置连系梁,使各桩联合作业形成整体,可提高抗滑能力。该库岸滑坡坡面与水面交界处成弧形分布,依据坡面地形将抗滑桩按弧形布置,桩顶设置弧形连系梁,并在连系梁两端设置高强度抗力桩限制其端部位移。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计算分析,比较连系梁刚度对抗滑结构内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及加固效果。
[Abstract]:Because of the landslide in the slope of the tunnel entrance, the lining near the tunnel entrance is deformed and destroyed.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unnel lining, the remedial measures of increasing section steel and strengthening tunnel lining are taken. However, under the action of landslide thrust,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section steel occur in varying degree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unnel lining alone can not effectively control tunnel deformation. The anti-slide pile is used to reinforce the landslide body of the tunnel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tunnel is controlled by increasing the anti-slide force. Because of the limited anti-slide ability of single pile, in order to provide enough anti-slide force,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cross-section size of pile body, increase pile length, even increase pile number to reduce pile spacing and increase row number,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difficulty and project cost. By setting the connecting beam on the top of the pile, the joint operation of each pile can form a whole, which can improve the skid resistance.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y of the slope, the anti-slide pile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arc shape, and the arc connected beams are arranged on the top of the piles, and the high strength resistance piles are set at the two ends of the connecting beams to limit the end position of the piles.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crete engineering examples, the influence law of internal force distribution and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the stiffness of connecting beam against sliding structure are compared.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232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184110023)
【分类号】:U452.11;U455.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闫超平;;复杂地形、地质情况下隧道洞口段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12年06期
2 周德培,毛坚强,张鲁新,马惠民;隧道变形与坡体灾害相互关系及其预测模式[J];铁道学报;2002年01期
3 高印立,徐建新,陈环;排桩与圈梁协同作用下考虑开挖过程的挠曲方程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4 周革;;山前区云母石英片岩风化层滑坡分析与治理[J];铁道标准设计;2014年04期
5 肖锋;仝浩;;七里坪隧道浅埋偏压段支护措施优化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2年01期
6 毛坚强,周德培;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受力变形规律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陶志平,周德培;用抗滑桩整治滑坡地段隧道变形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8 曾庆义,刘明成;支护桩圈梁的作用机理与计算分析[J];岩土力学;1995年02期
9 张志伟;邓荣贵;;弧形间隔排桩-桩顶拱梁空间抗滑结构理论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坤铭;王建国;谭晓慧;戈海玉;;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确定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李同春,张丹,周桂云,乐成军;洪家渡2号塌滑体加固抗滑桩及锚固洞有限元内力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胡晓军;吴延枝;;抗滑桩锚固深度的可靠度与参数敏感性[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李小民;苏南地区高速公路山体滑坡治理的工程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戴自航,彭振斌;地基系数法在岩体抗滑桩内力计算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戴自航,沈蒲生;抗滑桩内力计算悬臂桩法的改进[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劲,周正忠,曾庆义;支护桩圈梁的受力破坏特征与设计要点[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1期
8 胡怀雯;易文;;黄土地区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抗滑桩设计[J];湖南农机;2011年09期
9 雷用;刘文平;赵尚毅;;抗滑短桩越顶问题的有限元验证[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梁斌;郑颖人;宋雅坤;;不同计算方法计算滑坡推力与桩前抗力的比较与分析[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雨非;郭新华;;四川某斜坡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与治理[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2 莫海鸿;杨剑维;孙亮;姚朝军;;考虑切向平面效应的支护桩结构空间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3 年廷凯;栾茂田;杨庆;蒋景彩;;基于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法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焕斌;晏鄂川;吴益平;张永义;;桩锚结构预应力的变形协调确定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同录;李萍;;抗滑桩设计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姚爱军;宿宁;龙利民;;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分析与设计方法[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胡新丽;唐辉明;练操;;三峡库区变形体稳定性评价治理方法研究与应用[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徐俊;徐光黎;张必勇;;有限差分“m”法用于抗滑桩内力计算[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9 莫海鸿;周汉香;陈尤雯;;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研究[A];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十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张飞;孙海峰;杜秋男;王杰;;粘性土体滑坡的整治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永莉;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边坡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唤龙;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受力机理与防腐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小军;浅变质碎裂围岩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隧道洞口工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5 王戍平;破碎围岩隧道的模拟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宋金良;环—梁分载计算理论及圆形工作井结构性状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7 陶志平;滑坡地段隧道变形机理及灾害预测和治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年廷凯;桩—土—边坡相互作用数值分析及阻滑桩简化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建军;基坑支护现场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雷文杰;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有限元设计方法与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高速公路古老滑坡病害整治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赵玉勃;庆春路过江隧道基坑围护监测分析与盾构推进土体应力计算[D];浙江大学;2011年
3 周文权;抗滑桩机理分析及工程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董如意;青土山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工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明瑞;门型抗滑桩支护滑坡时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曙光;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安全监测及稳定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7 金刚;深水桥梁桩基础钢吊箱围堰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车斌;人工堆填陡立高边坡支挡结构优选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张搏;潘集寨滑坡稳定性与治理方案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张益锋;微型桩抗滑组合结构受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浦玉炳,杨昌道,熊根林;试刀山隧道洞口山体滑坡分析与治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戴自航,沈蒲生;抗滑桩内力计算悬臂桩法的改进[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赵镇林;谢小鱼;周光裕;杨小礼;;单拱4车道浅埋偏压隧道锚杆支护参数优化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2010年01期
4 张友良,朱瑞赓;滑坡整治中抗滑桩内力计算新方法[J];路基工程;2000年04期
5 刘小文;耿小牧;;降雨入渗对土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6期
6 常杰峰;朔黄铁路K44滑坡整治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5年04期
7 崔学东;山区铁路选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铁道标准设计;2005年06期
8 张敏;;复杂地形、地质情况下大跨度隧道洞口段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9 张升文;;襄渝铁路新建二线马鞍山隧道进口滑坡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10 姜勇;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洞口段的施工[J];铁道建筑技术;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国英;;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В.Д.Хусидов;张国铭;;没有连系梁的八轴车[J];国外铁道车辆;1984年06期
2 龚炳年,方鄂华;连系梁位移全过程试验与分析研究[J];建筑科学;1988年04期
3 蔡瑞芬;;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系梁施工方法[J];煤炭工程;2007年03期
4 姜姗姗;;柱下独立基础连系梁内力分析与设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李艳嘉;;桩承台间连系梁的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2年18期
6 方鄂华;;连系梁对双肢剪力墙弹塑性性能的影响[J];工程抗震;1985年04期
7 龚炳年,方鄂华;反复荷载下联肢剪力墙结构连系梁的性能[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1期
8 毛永胜;;应重视挑梁与连系梁钢筋的连接[J];建筑工人;1994年03期
9 李国亮;;框架柱基础连系梁施工[J];建筑工人;1998年03期
10 叶德红,王松成;桩基础承台间连系梁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至仁;陈平;曹普田;;地震荷载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洞口间连系梁的破坏形态[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2 毕征;许金余;马波;张军;;柱下独立基础连系梁的设计计算探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钞云芳;;高层剪力墙结构连系梁的合理设计[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4 徐戊己;冯靖宇;胡康吉;佘渊;;六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深圳电脑磁头厂工程[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彬彬;高层建筑剪力墙连系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2 宋珊珊;考虑配筋作用的高耸进水塔结构连系梁破坏过程及改进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94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9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