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预测下的单点交叉口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
本文选题:交通工程 + 单点交叉口 ; 参考:《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为使单点信号控制方案能够对交叉口的交通状态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使其更好地适应交通状态的动态变化需求,提出了一种短时预测下的单点交叉口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首先依据历史交通流量数据对交叉口的交通状态进行界定,制定交叉口交通状态-信号周期模板;然后以15min为时间间隔对交通流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依据预测的交通状态确定未来15min的战略信号周期,同时对每个信号周期和各相位的绿信比进行小步距调整,以期逐步降低单点交叉口的饱和度。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对未来15min的交通状态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且在控制过程中既能够从宏观上事先调整控制方案以适应交通流的发展趋势,又可从微观上对配时参数进行小步距微调,满足相位间需求的差异性。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single point signal control scheme effective to predict the traffic state trend of intersection and to better adapt to the demand of dynamic change of traffic state, a model free adaptive control method for single point intersection with short time prediction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traffic state of intersections i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traffic flow data, and the signal-signal cycle template is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trend of traffic flow is predicted with 15min as the time interval. Then the strategic signal period of future 15min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ed traffic state and the green signal ratio of each signal period and phase is adjusted in order to gradually reduce the saturation of single point inters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traffic state trend of 15min in the future, and the control scheme can be adjusted in advance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traffic flow in the control process. The time-matching parameters can also be microscopically adjusted to meet the difference of phase requirements.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8213,61174176,613741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11387)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3F030006,LY14F030012)
【分类号】:U491.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Yulong Pei;Chuanyun Fu;;Investigating crash injury severity at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2014年04期
2 蒋金勇;云美萍;杨佩昆;;基于HCM2000延误模型的最佳周期时长估算公式[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3 赵忠杰;刘小强;谢光秋;;单交通路口变相位变周期信号控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倩霞;王修江;龙科军;;饱和状态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J];系统工程;2010年07期
2 潘大为;邓卫;季彦婕;包丹文;;轻微拥挤状态下的区域拥挤疏散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2期
3 李欣;李海华;;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交通信号控制算法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年02期
4 张碧琴;张海楠;张复明;;城市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及其改善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年10期
5 肖婧;王科俊;毕晓君;;交叉口混合交通流高维多目标信号优化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11期
6 李强伟;;基于环形线圈检测器的复杂交叉路口多相位模糊控制[J];测控技术;2008年11期
7 邝先验;吴翠琴;许伦辉;黄艳国;;交通信号多相位智能优化控制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8年20期
8 陈晓明;邵春福;赵熠;;非机动车影响下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9 李明利;赵祥模;张利川;;基于排队状态的单点交叉口动态信号配时算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0 吕斌;牛惠民;;随机条件下单点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强伟;;交叉口交通信号的可变相序策略[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小红;混合交通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丁恒;基于车辆延误理论的多态交通流信号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琳;寒地城市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周丽;基于动态时段划分的交叉口信号控制模型与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郭海涛;城市微观交通系统若干仿真技术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4 谢赛;基于智能控制方法的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5 杨海东;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6 张红斌;城市道路交叉口组合信号控制研究与仿真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瑾;交通信号控制战略方案选择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毛红阁;单交叉路口信号控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徐广华;事件驱动应用感知MAC协议及应用系统设计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10 姜文东;车流量的检测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裴玉龙,马艳丽;寒冷地区城市道路交叉口条件与交通事故关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少萍;吴宏鑫;;一种航天器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08年03期
2 曹荣敏;侯忠生;白雪峰;黄健;;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直流电机调速系统[J];电气传动;2008年07期
3 李年裕;颜南明;王治国;朱志昆;;一种直接自适应控制方法在某炮控系统中的应用[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9年02期
4 康景利,周士安,刘民;全系数自适应控制方法在制导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5 王茂,孙群学,,刘升才;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局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6 孙志毅,谭英,史宝珠;一种记忆元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倪其民,李祥,伍俊,李从心,阮雪榆;加工过程约束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综述[J];机床与液压;2001年02期
8 张愚山;谭晓斯;;“灰箱”的辩识与控制——一种简便实用的自适应控制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9 郭迎清,徐德民,樊思齐;一种新的变结构自适应控制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9年02期
10 刘乔;吴新跃;石阳;陈良灏;黎宇;;电液伺服系统的积分滑模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永春;吴宏鑫;吕振铎;;全系数自适应控制方法在卫星姿态控制中的应用[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李智斌;吴宏鑫;;一类航天器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探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王昕;李少远;;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沈少萍;吴宏鑫;;特征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共振的证明[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谈树萍;黎康;;压电材料异位配置的高频抖动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863计划“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重大项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远景;;发电机的鲁棒逆优化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解永春;吴宏鑫;吕振铎;;全系数自适应控制方法对参数慢时变对象的鲁棒性及其应用[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8 张承进;亓学广;;一种新的时变系统间接自适应控制方法[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9 钱征;孙亮;阮晓钢;;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方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沈少萍;吴宏鑫;;特征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在悬臂梁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春利;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巧梅;无人艇建模及逻辑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腾;结构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孙静;无模型周期自适应控制方法与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鹏;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雪;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改进设计与仿真[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晓娜;单交叉口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赵游华;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炉温控制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何麒;自适应控制方法在程序升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东;电液位置伺服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纪超;基于非参数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10 曲莹;近壁面环境下UUV回收过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09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0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