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碰撞和支座影响的桥梁近场竖向地震响应分析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7213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3219110036)
【分类号】: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Attenuation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from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9年02期
2 ;Seismic damage of highway bridges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9年02期
3 韩文峰,宋畅,梁庆国;极震区的地震动与潜在震源区内重大工程安全[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4期
4 徐然;尹晓春;;桥梁多次重撞击动力学响应的瞬态波效应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叶爱君,胡世德,范立础;桥梁支座抗震性能的模拟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聂利英,李建中,范立础;滑动支座竖向动反力对桥梁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利英;李建中;胡世德;范立础;;抗震销的模拟及其对异型板桥抗震性能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2期
2 吴少峰;上官萍;;横桥向地面运动作用下独塔部分斜拉桥易损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3 丁海平;卜超鹏;杨朝辉;;震后城市地震动场快速评估方法——以福州盆地为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1期
4 梁庆国;韩文峰;李雪峰;李德武;;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体系框架初探[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5 刘俊;贺国京;;新建宜万线渡口河大桥动力特性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6 ;Performance-based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seismic vulnerability and capacity of building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0年02期
7 ;Rapid repair of severely earthquake-damaged bridge piers with flexural-shear failure mod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1年04期
8 刘俊;;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07年04期
9 王卫东;彭建兵;张永志;刘国华;邵广周;;西安市地热水开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10 陈晓利;叶洪;程菊红;;GIS技术在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以龙陵地震滑坡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喜文;;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位移控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钟栋青;王曙光;徐秀丽;肖蔚;;滑移支座在连续梁桥中的模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钟栋青;王曙光;徐秀丽;肖蔚;;滑移支座在连续梁桥中的模拟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叶爱君;吴寿昌;胡世德;范立础;;苏通大桥主航道桥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唐先习;混凝土桥梁合理耐用结构构造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刘鹏;地震作用下桥梁梁体与横向挡块动态碰撞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徐然;竖向地震诱发桥梁结构多次重撞击问题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军;超大吨位球型支座的结构设计[D];重庆大学;2006年
6 王栋;近断层地震动的上/下盘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7 王常峰;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研究(支座摩擦·限位装置·基础非线性)[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8 陈令坤;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桥梁系统动力响应及走行安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袁进科;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与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陆本燕;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桥梁结构性能量化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朝福;高墩T形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廖兴;斜交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尹霞;基于OpenSees的高墩桥梁三维地震碰撞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程翔;基于GIS的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翁方文;高烈度区中小跨径梁式桥抗震概念设计原则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晓曦;边坡工程稳定性极限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石岩;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横向碰撞反应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1年
8 黄金翠;地震作用下斜交梁桥旋转特性的初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9 柏杨;简支梁桥在地震激励下的扭转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宗德玲;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梁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于海龙,朱f^;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梁间碰撞的反应性能[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谢礼立,陶夏新,王国新;强地震动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定[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1期
3 钱培风;日本阪神地震灾情严重的主要原因[J];地震研究;1996年03期
4 周本刚,冉洪流;工程活动断裂鉴定的时限标准讨论[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5 蒋溥,梁小华;关于工程地震实践若干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1期
6 周炳章;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及教训[J];工程抗震;1996年01期
7 李小军;对近年大震震害现象与工程地震问题研究的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1年08期
8 蔡之瑞;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直下型冲击[J];世界地震工程;1995年01期
9 刘锦阳,洪嘉振;空间伸展机构接触碰撞的动力学分析[J];宇航学报;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海,陈红育,李云飞;竖向地震力的冲量计算法[J];基建优化;2002年06期
2 朱春良,杨春田,于淑琴,王振芳,张宝琴;烟囱竖向地震响应的试验与研究[J];特种结构;2002年03期
3 王越;戚承志;;竖向地震分量对于地铁站动力反应影响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01期
4 董响;骆亚生;;竖向地震力导致结构破坏位置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03期
5 王涛;;竖向地震若干问题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李永华;胡远辉;谢震灵;程付根;;大跨度高位连体桁架竖向地震响应随机振动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2年02期
7 钱培风;;论竖向地震力[J];建筑结构;1979年03期
8 廖振鹏,王阜;论结构物的竖向地震输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2期
9 刘季,何立民;烟囱在水平与竖向地震动联合作用下的反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2期
10 李孝宋;;结构对竖向地震动的反应[J];国外地震工程;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毅刚;;大跨度立体桁架的动力特性及其竖向地震内力计算[A];第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8年
2 张毅刚;;大跨度立体桁架的动力特性及其竖向地震内力计算[A];空间结构论文选集(二)[C];1997年
3 刘季;何立民;;高层剪力墙建筑在水平与竖向地震动联合作用下的反应[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4 谢异同;王鑫娟;任键;葛兴云;王强;穆德君;;用小波分解方法进行竖向地震作用下大跨度结构的多点输入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飞;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基于场地条件的竖向地震动特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丁志娟;甘明;;亚运会诸场馆的动力分析[A];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0年
7 贾俊峰;欧进萍;;近断层竖向地震动对斜拉桥地震反应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木旺;大跨度刚性空间结构竖向地震的静力弹塑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2 王奇;体育场挑篷结构抗震性能及减震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一;近场区竖向地震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2 巴文博;竖向地震对带高位转换桁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杨梅兰;竖向地震对框架结构水平抗震性能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5年
4 贺秋梅;近场竖向地震动随机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赵亚敏;控制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的研究[D];河北理工学院;2003年
6 王鑫娟;大跨度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多点输入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伟;基于汶川地震考虑竖向地震动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魏宏亮;竖向地震动特性及其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瑞甫;TMD减震结构振动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鑫鑫;挑檐对整体结构性能的影响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45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24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