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船撞数值模拟与复合材料防撞系统设计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of the bridge after the collision and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the anti-collision structure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stress value of the pier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hip collision. Because both ships and bridges have complex structural forms and mechanical behaviors, the accurate calculation of ship impact force is mainly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nti-collision design of the north fork cable-stayed bridge of Runyang Yangtze River Bridge is carried out. Firstly, the ship impact force i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empirical formula, and then the full load collision of 3000t class ship is simulated by ANSYS/LS-DYNA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he full load front bridge and the full load side bridge impact the lower tower column of the north branch bridge in 20 掳direction. The time history curves of collision energy and impact force under v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are summarized,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of the empirical formula. On this basi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anti-collision system of the bridg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impact force of the pier under two working conditions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formula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ship collision force must be simulat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elf-floating D350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osite anti-collision system has large deformation ability and good buffering energy absorption effect, which can reduce the damage degree of pier and ship at the same tim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mpact force of bridge pier can be reduced by 34% after the anti-collision system is installed.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2KJA580002)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03JZ-006)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
【分类号】:U444;U443.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自力,顾永宁;船舶碰撞动力学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1年01期
2 王自力,顾永宁,胡志强;被撞船刚体运动响应的滞后特性(英文)[J];船舶力学;2001年06期
3 刘建成,顾永宁;基于整船整桥模型的船桥碰撞数值仿真[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4 胡志强,顾永宁,高震,李雅宁;基于非线性数值模拟的船桥碰撞力快速估算[J];工程力学;2005年03期
5 王君杰;陈诚;;桥墩在船舶撞击作用下的损伤仿真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7期
6 王自力,顾永宁;应变率敏感性对船体结构碰撞性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臻旺;郑凯锋;苟超;刘鹏;;公路钢箱梁正交异性板桥面国内外规范荷载作用局部应力计算与比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2 张彬彬;曹万林;王海城;张建伟;;加固后的双曲拱桥承载力评估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杨爱武;;连拱拱桥结构设计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凡;苏杰;;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钢吊箱三维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田帅;叶洪伟;高树山;费世江;;桥面铺装铁尾矿和炉渣隔热性能试验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张鲲;;拱形装配式涵洞的设计与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旭东;李林;柳献;袁勇;吴小建;;盖挖施工荷载确定方法及邻近建筑结构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8 辛纬韬;张子新;吴昌将;;船撞作用下苏通大桥群桩基础水平承载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9 胡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形通道”联合作用体系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10 刘惠宇;;桥梁中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预制阶段力学分析[J];包钢科技;2009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少伟;游日;;超大跨径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拱式渡槽抗震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刘俊杰;万正权;蒋彩霞;祁恩荣;;深水环境下双层圆柱壳结构受撞数值仿真[A];纪念徐秉汉院士船舶与海洋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高震;顾永宁;胡志强;;结构冲击试验的校准计算[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4 叶虔;刘镇;;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与回填工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俊杰;万正权;祁恩容;胡嘉骏;;半潜式海洋平台受船舶碰撞数值仿真[A];中国钢结构协会海洋钢结构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刘丽芬;赵均海;高中俊;田宏伟;;混凝土简支梁桥面部分连续新型构造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杨雄;赵万强;曹_g;胖涛;;铁路隧道浅埋下穿机场滑行道的附加荷载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8 吴刚;;纪念碑式桥墩造型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李梁峰;方家强;;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的震后加固设计及施工[A];2009GHMT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台北)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培贤;;浅谈卫河特大桥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施工方法[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琳;自锚式悬索桥静力可靠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成琛;大跨径PC桥梁弯曲孔道有效预应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程海潜;PC弯曲孔道内接触应力、预应力摩阻损失及张拉伸长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唐国斌;基于全寿命设计的混凝土箱梁桥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翠娟;超大跨径CFRP主缆悬索桥合理结构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荣霞;节段接缝剪切变形及其在桩—土—桥梁体系中的影响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乐丛欢;海洋平台基于结构碰撞损伤的风险评估[D];天津大学;2010年
8 潘永杰;铁路钢桥全寿命过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李立峰;正交异性钢箱梁局部稳定分析理论及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洪锦祥;整体式桥台桥梁的简化计算模型与受力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箱形桥梁结构的半解析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辛保兵;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剩余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林一;潜器耐压结构碰撞响应与强度评估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吴永斌;船舶抗冲击防护结构设计及仿真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杨树涛;碰撞载荷作用下船舶舷侧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张旭;半潜式平台耐撞吸能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杏;多跨简支梁桥面修补技术的数值模拟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柯;船桥碰撞理论及桥墩防护装置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伟;预应力连续箱梁桥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杨守梅;预制节段连续刚构桥梁成桥受力过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自力,顾永宁;船舶碰撞动力学过程的数值仿真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1年01期
2 胡时胜,王道荣;冲击载荷下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2002年03期
3 王自力,顾永宁;双层舷侧结构碰撞损伤过程研究[J];船舶工程;2000年01期
4 蔡清裕,崔伟峰,向东,曾新吾;模拟刚性动能弹丸侵彻混凝土的FE-SPH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刘建成,顾永宁,胡志强;桥墩在船桥碰撞中的响应及损伤分析[J];公路;2002年10期
6 王自力,顾永宁;应变率敏感性对船体结构碰撞性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2期
7 顾永宁,,吕向阳;板梁组合结构破损过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8 江华涛,顾永宁;整船碰撞非线性有限元仿真[J];上海造船;2002年02期
9 项海帆,范立础,王君杰;船撞桥设计理论的现状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张惠元,吴水云,陈铁云,邵文蛟;双层侧壁船舶碰撞强度分析[J];中国造船;199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首架波音防撞系统加装成功[J];中国设备管理;1995年03期
2 陈建海;;美研制车用雷达防撞系统[J];汽车与配件;1995年09期
3 于丽萍;现代汽车 防撞系统[J];重型汽车;2000年04期
4 添艺;英瑞用仿生技术研制新型防撞系统[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1年02期
5 夏飞;;桥梁防撞系统的发展[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8年01期
6 ;武科大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推出业界最高性能的新款雷达天车防撞系统[J];电子与电脑;2009年10期
7 卞利云;;多目标定位在低速防撞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年05期
8 朱军;;交通提醒与防撞系统介绍及其常见故障分析[J];江苏航空;2012年02期
9 卢艳军;包晓刚;张博;;飞机对地自动防撞系统仿真研究[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闫军;国外汽车防撞系统的研制动态[J];今日科技;199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兰琛;詹源;张伟;杨永耀;;基于碰撞分类检测的车辆辅助防撞系统设计[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与安全[C];2013年
2 朱军;;交通提醒与防撞系统(TCAS)介绍及其常见故障分析[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与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刘煜;段乃民;曹映泓;王礼立;;湛江海湾大桥防撞系统数值分析[A];广东省公路学会桥梁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班玮;德推出新型列车防撞系统[N];人民日报;2010年
2 黄培生;美空军自动空中防撞系统完成飞行测试[N];中国航空报;2004年
3 早报记者 俞凯;地铁辅助防撞系统下月在沪实车试验[N];东方早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吴丹;TCAS:空中防撞的最后一道防线[N];中国民航报;2013年
5 罗清岳;防范于未然的汽车电子防撞系统[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6 田学科;以研制出首个空中飞行防撞系统[N];科技日报;2004年
7 记者 张磊;国内首个汽车电子防撞系统在六安诞生[N];安徽经济报;2009年
8 记者 陈炜;“海上电子狗” 为渔民系上“安全带”[N];杭州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朋;汽车主动防撞系统控制模式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李学斌;飞机地面移动防撞系统初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丁洪影;基于激光测距原理的船舶防撞系统研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玉;船墩防撞系统碰撞力学仿真初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胡晓;超声波定位倒车防撞系统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6 考丽;汽车激光雷达防撞系统中高速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刘国松;电机车智能防撞系统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彭小琴;大机防撞系统远程监控软件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张天宇;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矿用防撞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周密;基于DSP的汽车视觉防撞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6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3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