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大跨度拱桥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04 17:40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近场地震作用下大跨度拱桥采用7组时程波的计算结果平均值与采用3组时程波的计算结果最大值的差异,为近断层地区大跨度拱桥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针对某大跨度拱桥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在PEER数据库选取近场地震作用并施加于拱桥,得到时程响应的峰值.针对现行规范7组波作用时响应峰值的平均值与采用3组波组合时计算结果的最大值以及7组近场和远场地震作用的响应峰值的平均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采用3组近场地震波组合计算所得的拱顶竖向位移、拱顶轴力、拱脚弯矩和跨中吊杆内力响应最小值分别是7组近场地震波计算结果平均值的0.42倍、0.48倍、0.79倍、0.75倍;采用3组近场地震波组合计算所得的四项响应最大值分别是7组近场地震波计算结果平均值的2.7倍、2.8倍、1.9倍、1.5倍.7组近场地震波作用所得的四项响应峰值的平均值分别是远场地震作用相应值的0.82倍、0.85倍、0.61倍和0.61倍.结论对于Ⅲ类场地的大跨度拱桥,按照规范规定采用3组近场地震波进行响应计算时,3组地震响应结果的最大值与按7组地震波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离散性很大;采用7组地震波进行时程响应计算时,近场地震响应峰值的平均值小于远场的平均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seven groups of time range waves and the maximum values of three groups of time range waves in long-span arch bridges under near-field earthquak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long-span arch bridges in near-fault areas. Methods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of a long-span arch bridge was established. The near-field seismic action was selected in PEER database and applied to the arch bridge, and the peak value of time-history response was obtained. The average value of response peak value of 7 groups of waves in the current code is compared with the maximum value of calculated results when three groups of waves are combined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response peak value of 7 groups of near-field and far-field earthquakes. Results the minimum internal force responses of arch ro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arch roof axial force, arch foot bending moment and span suspender calculated by three groups of near-field seismic wave combination are 0.42 times and 0.48 times of those of 7 groups of near-field seismic wave, respectively, and the minimum internal force response of arch foot bending moment and span suspender is 0.42 times and 0.48 times of that of 7 groups of near-field seismic wave, respectively. 0.79 times, 0.75 times; The maximum values of the four responses calculated by three groups of near-field seismic wave combinations are 2.7 times, 2.8 times and 1.9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7 groups of near-field seismic waves,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four response peaks obtained by near-field seismic waves in group 7 are 0.82 times, 0.85 times, 0.61 times and 0.61 times as much as those of far-field earthquak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for the long-span arch bridge of type III site, when three groups of near-field seismic wave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sponse according to the cod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results of the three groups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seven groups of seismic waves. The dispersion is very large; When seven groups of seismic wave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time-history response,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peak value of near-field seismic response is less than that of far-field.
【作者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348)
【分类号】:U44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邢帆;祝兵;;近断层地震动对大跨钢管拱桥作用指标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黄海新;张哲;石磊;袁全;;多点激励下自锚式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3 李勇;闫维明;陈彦江;郭恩;;大跨斜拉桥的近断层地震响应及减震控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4 霍松波;姜金星;黄一新;左秀荣;张展展;;X80管线钢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的研究[J];材料与冶金学报;2013年02期

5 段昕智;徐艳;李建中;;近断层地震脉冲效应对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邢帆;祝兵;赵灿晖;;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大跨CFST拱桥的动力稳定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艳;George C Lee;;Traveling wave effect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steel arch bridge subjected to near fault ground motion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7年03期

2 Ni Shunhao;Li Shuang;Chang Zhiwang;Xie Lili;;An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 of normalized seismic design spectra for near-fault region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3年03期

3 李少冲;张毅;范存新;;大跨度钢管砼拱桥地震反应分析近期研究进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4 杜宪亭;夏禾;余竹;;桥梁抗震分析中的激励输入模式研究[J];铁道学报;2011年10期

5 焦驰宇;李建中;龙佩恒;;纵向地震激励下倒Y形主塔斜拉桥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刘聪;李建中;;大跨度系杆拱桥减隔震支座参数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7 刘铁林;赵阳;吴金国;;面内变形曲梁的显式单元刚度矩阵[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8 邢帆;祝兵;赵灿晖;;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大跨CFST拱桥的动力稳定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赵国辉;刘健新;李宇;;基于随机振动的液体黏滞阻尼器参数优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崔臻;盛谦;冷先伦;刘晓敏;冯德定;;近断层地震动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杜进生;郑海;;多跨连续刚构桥考虑行波效应的内力和位移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杜宪亭;强地震作用下大跨度桥梁空间动力效应及列车运行安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全伟;大跨桥梁多维多点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韩立中;大跨度自锚式斜拉悬索桥分析方法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启灵;水电站垫层蜗壳结构特性及厂房结构抗震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勇;非一致地震激励下高架连续梁桥动力响应与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6 何伟;湍流风场模拟与风力发电机组载荷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海;行波效应下多跨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沧海;大跨度桥梁多向多点激励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张家玉;大跨度中承式铁路拱桥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游云川;大跨度斜拉桥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逯严磊;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大型立式储罐综合减震相应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乔小帅;双塔斜拉桥抗震概念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邢雯芳;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9 龚灿宁;山区拱桥缆索吊装施工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10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基于台阵观测资料的地震动空间变化特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帆;祝兵;;近断层地震动对大跨钢管拱桥作用指标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林家浩;随机地震响应的确定性算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3 林家浩;随机地震响应功率谱快速算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4期

4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5 刘哲锋;沈蒲生;胡习兵;;地震总输入能量与瞬时输入能量谱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6 曹永红;曹晖;李英民;;地震动中控制钢筋混凝土框架非线性响应的小波分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4期

7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8 李爽;谢礼立;;近场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地震学报;2007年01期

9 陈永祁;王静;刘林;;国外减隔震桥梁的失效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5期

10 曹晖,赖明,白绍良;地震地面运动局部谱密度的小波变换估计[J];工程力学;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荣金;侯光阳;李永乐;;桩土相互作用对矮塔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J];西南公路;2010年04期

2 李杰;郑凯锋;李娜;;自锚悬索桥塔梁地震响应4参数估算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3 宁晓骏;周亦唐;唐正光;;地震作用下深水高墩刚构桥梁的动力响应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石柱;;高墩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J];中外公路;2010年06期

5 孙燕明;李建兴;方有亮;;某人行天桥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10期

6 石雄伟;袁卓亚;;竖向地震作用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影响分析[J];路基工程;2007年04期

7 李杰;李娜;;钢箱加劲梁自锚式悬索桥塔、梁地震响应的图表估算法[J];公路交通技术;2009年04期

8 黄栋;;浅谈结构自振周期对带有耗能器及滑板橡胶支座桥梁隔震效果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9 詹才锋;尚晓;陈晓波;;ANSYS在斜拉桥地震响应有限元分析中的运用[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徐贤昭;董继恩;王欣南;;石佛沟特大桥抗震特性探讨[J];中外公路;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云迪;张素梅;;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时程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韦建刚;孙潮;陈宝春;;钢管-钢管混凝土复合拱桥横向受力性能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茜;张伟;刘健新;;行波效应对大跨度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郑伟;袁万城;;隔震桥梁单墩模型地震响应参数分析[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5 余报楚;邱文亮;李生勇;李斐然;;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与T构协作体系的地震时程反应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张峰;叶见曙;李术才;李宏江;;桥墩系梁对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地震响应的影响[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韩大建;黄炎生;唐增洪;;珠江水下隧道的抗震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8 李丽;蒋泽汉;邱新林;王振领;;斜拉桥地震响应非线性时程分析[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魏芳;阎贵平;孙卓;;梁式桥弹塑性地震反应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8年

10 魏芳;阎贵平;;铁路梁式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广州新光大桥[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通讯员 付丽;世界最大跨度拱桥通过通车鉴定[N];科技日报;2009年

3 黄庭钧 张毅;卢浦大桥集斜拉、悬索、钢拱技术大成[N];中华建筑报;2003年

4 ;广州丫髻沙大桥[N];中华建筑报;2010年

5 通讯员 关书敏 吴永清 本报记者 冯竞 吴晋娜;努力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确保山区公路建设质量[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帆;钢管拱桥近断层地震响应及动力稳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余报楚;混凝土斜拉桥与T构协作体系的极限承载力及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傅光耀;黄土地裂场地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07年

4 黄海新;自锚式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布占宇;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中的索桥耦合振动和阻尼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刘振宇;深水桥梁的地震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杰;自锚式悬索桥地震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和简化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焦长洲;地震作用下隧道式复合锚碇动力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陈向红;大型水下隧道与附属竖井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10 贺斌;地震作用下海洋环境码头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耀明;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动力特性分析及抗震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兰;曲线梁桥的减隔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朴泷;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响应与减震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向凯;定海大桥地震响应及减隔震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刘文忠;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张伟;斜腿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唐潘;基于随机理论的大跨度拱桥地震响应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8 孔德成;近断层地震动下百米高墩桥梁抗震性能[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9 陈书平;猎德大桥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响应分析与减震措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10 龚志勇;三塔部分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震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92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92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