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道收费站平纵曲线技术指标研究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12.38
【部分图文】:
第二章 基于行车特性的匝道收费站通行效率分析第二章 基于行车特性的匝道收费站通行效率分析 匝道收费站的定义及相关规定.1 匝道收费站的基本组成国内的收费站依据位置可划分主线和匝道收费站两种。收费站平面构造通常由场与两端渐变段共同组成。具体结构如图 2.1。
图 3.1 匝道分流处附近车辆行驶轨迹图依据图 3.1 中计算模型,可得到匝道收费广场至分流点最小间距的计算公式如下。min s r d w hL L L L L L L(3.1)式中:L为收费广场等宽段长度(m);SL 为收费广场渐变段长度(m);驾驶员发现标志 P 并读取其内容时车辆所在位置称为始读点 A,该点到 B 点的距离称为读取距离rL (m);读完点 B 到行动点 C 的距离称为决策距离dL (m);行动点 C 到换道点 D的距离称为等待插入距离wL (m);换道过程中车辆行驶距离称为换道距离hL (m);3.2.2 代表车型确定本节中的代表车型的选择主要考虑收费站出入口附近车辆的行为特性,一方面收费站附近交通流特性较复杂且收费站出入口交通流特性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收费站附近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间距需满足一定的要求来保证行车安全,本节将基于车辆的运行特征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给出该段间距的推荐值。3.3.1 模型建立与分析车辆以一定的初速度经由被交路驶入匝道并在收费站处安全停止之前,车辆主要经历减速和变道过程,因此被交路至收费站之间的间距需满足一定要求,方便驾驶员在进入收费站之前对车辆进行调整,在驾驶员调整过程中,车辆的制动和变道过程是随机、不连续的,为了便于研究,假定车辆只进行一次制动和变道过程且整个过程连续进行,车辆的运行轨迹如图 3.2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志涛;;基于运行速度的双车道公路线形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年17期
2 沈强儒;赵一飞;陈璋勇;曹慧;;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约束型出口识别视距分析[J];中外公路;2012年06期
3 李晓甫;赵克刚;黄向东;魏建军;;汽车行驶阻力模型参数的确定[J];汽车工程;2011年08期
4 张敏;陈红;吴晓武;;高速公路收费站安全评价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10期
5 李文权;王炜;;高速公路路侧标志设置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杨建国,王金梅,李庆丰,王兆安;微观仿真中车辆换道的行为分析和建模[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7 郑建兴,江平;泉厦高速公路收费站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军;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欧阳江湖;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设置位置及主线线形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陈瑾;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和入口设置相关技术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张楠;基于缓堵的主线收费站设计关键参数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环;互通式立交匝道纵坡与坡长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苏丽;高速公路收费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王靖;湖南省高速公路收费站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吴晓武;高速公路收费站交通安全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42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4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