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考虑流—固耦合与时间效应影响的隧道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2 10:29

  本文关键词:考虑流—固耦合与时间效应影响的隧道稳定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隧道数量最多,技术发展最快,地质条件和结构形式最为复杂的国家。在众多的隧道当中,绝大多数的隧道存在着渗流和围岩的时间效应问题,也是影响隧道稳定性最为显著的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极大地增加施工成本,还会发生灾难性事故,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安全。本文针对流-固耦合问题与软弱围岩的流变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和成果如下:(1)总结出定量评价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方法,通过岩体单元的应力应变状态,推导出单元状态指标(zSI)的计算公式,利用单元状态指标的值来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通过对岩土工程中的典型问题和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为研究隧道流-固耦合与时间效应提供基础。(2)通过ZSI与单元的渗透性建立联系,得出岩体单元渗透系数随应变状态变化的公式,利用FISH语言使其在FLAC3D中得以实现。针对大连地铁202标段进行了应用,并与实际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对盾构隧道工作面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3)针对围岩的时间效应提出了能够全面描述岩土体蠕变的模型,即非线性西原软化模型-NNS模型。该模型将线性的西原模型中的黏壶元件进行了非线性化处理,并添加了应变软化的塑性元件,使得材料的参数随着时间和应变的增加出现衰减,以实现加速蠕变的阶段,更加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并且给出了模型各个参数的辨识方法。(4)对FLAC3D中内置的模型进行二次开发,使得NNS模型在程序中得以实现,给出了相应的技术路线并成功开发,针对模型的弹塑性特性、黏弹性特性和黏弹塑性进行了对比验证。(5)研究了大连陈家店隧道工程围岩的流变特性,进行了NNS模型的应用,提出了合理的施加二衬支护时间,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安全评价 流-固耦合 隧道 流变性 二次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8
  • 1.2.1 围岩稳定性安全评价研究现状12-13
  • 1.2.2 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现状13-16
  • 1.2.3 岩土材料流变问题研究现状16-18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解决的问题18-20
  • 第2章 隧道围岩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与数值分析20-35
  • 2.1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20-21
  • 2.2 单元状态指标定量评价方法21-30
  • 2.2.1 单元状态指标ZSI的推导21-26
  • 2.2.2 单元状态指标ZSI在FLAC~(3D)中的实现26-30
  • 2.3 ZSI在典型岩土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与验证30-34
  • 2.3.1 边坡问题的验证30-32
  • 2.3.2 拉伸破坏模拟验证32-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基于单元状态指标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与隧道工程应用35-49
  • 3.1 隧道工程中流-固耦合作用35-36
  • 3.2 FLAC~(3D)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理论36-37
  • 3.3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实例与稳定性分析37-48
  • 3.3.1 流-固耦合过程中渗透系数的变化38-39
  • 3.3.2 数值模型的建立39-40
  • 3.3.3 计算参数和开挖步骤40-42
  • 3.3.4 计算结果与分析42-48
  • 3.4 本章小结48-49
  • 第4章 围岩的时间效应与流变模型研究49-65
  • 4.1 时间效应和与机理49-50
  • 4.2 蠕变基本模型简介50-54
  • 4.2.1 基本元件简介50-52
  • 4.2.2 常见基本模型及蠕变特性52-53
  • 4.2.3 蠕变模型的选取方法53-54
  • 4.3 岩石蠕变损伤模型54-60
  • 4.3.1 西原模型简介55-56
  • 4.3.2 NNS模型蠕变特性56-57
  • 4.3.3 NNS模型蠕变方程的分段函数表达57-60
  • 4.4 NNS模型参数确定方法60-63
  • 4.4.1 Hooke体参数的确定60
  • 4.4.2 Kelvin体和黏性体参数的确定60-61
  • 4.4.3 塑性参数的确定61-63
  • 4.5 本章小结63-65
  • 第5章 非线性西原软化蠕变模型的二次开发65-82
  • 5.1 FLAC~(3D)的二次开发65
  • 5.2 NNS模型的差分公式65-73
  • 5.2.1 弹性和黏弹性部分表达66-68
  • 5.2.2 黏塑性部分表达68-72
  • 5.2.3 塑性部分表达72-73
  • 5.3 NNS模型的二次开发73-75
  • 5.4 NNS模型的模型验证75-81
  • 5.4.1 弹塑性特性验证75-78
  • 5.4.2 黏弹性特性验证78-79
  • 5.4.3 黏弹塑性特性验证79-81
  • 5.5 本章小结81-82
  • 第6章 基于NNS模型的陈家店隧道时效分析82-93
  • 6.1 工程概况与围岩特性82-83
  • 6.2 数值模型与计算参数83-85
  • 6.3 计算结果分析85-92
  • 6.3.1 隧道无支护结构模拟85-90
  • 6.3.2 隧道支护方案模拟90-91
  • 6.3.3 隧道二衬合理支护时间91-92
  • 6.4 本章小结92-93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93-95
  • 7.1 结论93-94
  • 7.2 展望94-95
  • 参考文献95-101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101-102
  • 致谢102-103
  • 研究生履历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仔;蔡袁强;王军;董全杨;;时间效应对砂土小应变动力特性影响及其细观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2 倪红;倪乐尘;;桩基承载力时间效应的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8年02期

3 秦惠纪,张仁;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J];结构工程师;1996年01期

4 张新奎,刘京义;预制桩短期时间效应的初步探讨[J];电力勘测;2000年04期

5 徐浩峰;应宏伟;朱向荣;;某软土深基坑工程时间效应有限元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6 李永;;打入式基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分析[J];土工基础;2011年03期

7 李国松;王宪忠;白志强;杨文彬;姜义宏;宫丹丹;;关于单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浅析[J];吉林地质;2010年01期

8 侯学渊,李象范;饱和软地层中土锚的时间效应[J];同济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9 梁世铎;时间效应[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6期

10 于鸣;高青;乔广;李明;马纯强;江彦;;地能利用中的蓄能时间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韬;高大钊;顾国荣;;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时间效应”的简化力学模型分析[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卫星;;高填土沉降估算及沉降的时间效应[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武圣君;苗丹民;;连续加法的时间效应[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崔春义;栾茂田;杨庆;年廷凯;;结构-桩筏-地基体系时间效应的三维数值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文志杰;陈连军;尹立明;王荣超;;岩层明显运动时间效应分析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亢一澜;王娟;;考虑时间效应的软材料黏接界面力学模型与实验表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周健;叶建忠;;大面积浅层地基处理新方法研究及其工程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曾祥龙;刘翔平;;情绪的时间效应认知问卷和情绪的趋避态度问卷的初步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刘谦;孔德坊;;某工程软岩强度的时间效应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振斌;土体变形时间效应特性及加载历史累加—遗传修正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马春景;考虑流—固耦合与时间效应影响的隧道稳定性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3 陈光仔;时间效应对土体小应变动力特性影响及其细观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谈構;三轴状态下结构时间效应计算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丁海军;砂土液化时间效应的剪切波速表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孙芳;预应力砼管桩土塞效应对单桩承载力影响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徐美娟;考虑时间效应的复合桩基简化分析方法[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8 赵鹏飞;软粘土地区地铁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时间效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正;考虑应力作用时间效应的岩爆模拟试验[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0 吴渤昕;深基坑施工时间效应数值模拟及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考虑流—固耦合与时间效应影响的隧道稳定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85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