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结构对地下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桥梁结构对地下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铁车站结构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响应问题的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地铁有时不可避免地紧邻或者下穿地面建构筑物,本文运用二维及三维数值计算方法,按照控制变量原则,结合北京地铁房北线四环路站工程背景,研究了桥梁结构对该地铁车站层间位移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综述抗震理论与地下结构震害特点,列举土层—地下结构体系抗震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的相关理论及优缺点,明确各方法的适应场合和应用时的有关要求;简述地震波的选取及校正;(2)针对工程背景建立简化的二维模型,以数值计算分析桥梁基础部分与车站结构顶板在横截面上的接触面积比,以及地下结构顶板厚度改变等因素对地下地铁车站层间位移的影响;(3)基于上述相关变量分析和数值计算,得出:增大桥墩基础与车站顶板在横截面上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减弱桥梁结构对地下地铁车站结构层间位移的不利影响;车站结构顶板的厚度在满足静力荷载计算的前提下,继续增加厚度对减弱地下结构层间位移并无明显作用。(4)依托北京地铁房山线北延线四环路站的工程背景,按现有资料对该车站桥区进行反应位移法的抗震设计计算;建立土层—地下车站—地上桥梁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地震响应计算。静、动力对比,有无桥梁结构对比,分析地铁车站的内力和地震响应所受影响。
【关键词】:地下结构 地震响应 动力时程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2.55;TU9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23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0-12
- 1.2 抗震理论研究现状12-18
- 1.2.1 地震动特性12-15
- 1.2.2 多自由度结构地震响应15-16
- 1.2.3 地震反应谱理论16-18
- 1.3 地下结构震害特点18-20
- 1.4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尚存在的问题20-22
- 1.5 本文研究内容22-23
- 2 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研究方法23-38
- 2.1 引言23-24
- 2.2 反应位移法24-28
- 2.3 动力时程分析法28-33
- 2.4 原型观测及模型实验33-34
- 2.5 地震波选取与校正34-37
- 2.6 本章小结37-38
- 3 平面抗震模型建立及变量分析38-55
- 3.1 引言38-39
- 3.2 数值模型定义及变量选择39-41
- 3.3 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41-43
- 3.4 桥墩基础与车站顶板接触面积比的影响43-48
- 3.5 车站结构顶板厚度改变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48-53
- 3.6 本章小结53-55
- 4 房山线北延线四环路站桥区抗震研究55-80
- 4.1 工程地质概况56-59
- 4.1.1 工程地质56-58
- 4.1.2 地震评价58-59
- 4.2 地铁车站抗震要求59
- 4.3 反应位移法结构计算59-68
- 4.3.1 荷载与组合60-61
- 4.3.2 结构尺寸与材料61
- 4.3.3 静力荷载计算61-63
- 4.3.4 地震荷载值计算63-65
- 4.3.5 反应位移法计算模型与计算结果65-68
- 4.4 桥区主体结构抗震动力时程分析68-79
- 4.4.1 三维数值计算模型68-71
- 4.4.2 荷载输入及计算流程71-74
- 4.4.3 计算结果74-78
- 4.4.4 地震响应评价与分析78-79
- 4.5 本章小结79-80
- 5 结论及展望80-82
-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80
- 5.2 研究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5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5-87
- 学位论文数据集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奇;虞庐松;万旭升;;地震动特性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林家浩;剪切梁随机地震响应的李兹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4年03期
3 宁晓骏,董明;桥梁地震响应的计算方法和比较[J];云南交通科技;1999年06期
4 王智峰,王笃国,陈俊生;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研究现状与发展[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9期
5 姜秀娟;赵国辉;刘健新;;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地震响应影响分析[J];公路;2007年05期
6 王鸯;王琳;;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8期
7 柳春光;孙国帅;张士博;韩亮;;深水桩墩结构振动台试验及地震响应预测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8 黄泰烈;朱敏;陈克坚;王玉珏;曹凌飞;申爱国;;高烈度山区复杂场地环境地震响应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年06期
9 张俊勇,唐家祥,江宜城;浮放物的地震响应及防倾覆措施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1997年04期
10 匡志平;特征参数对单自由度结构随机临界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俊文;赵章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地震响应和减震分析[A];物流工程三十年技术创新发展之道[C];2010年
2 罗列;陈水生;;隔震桥墩梁柔度对地震响应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杜元增;魏德敏;;周边双层中部单层球面网壳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4 马千里;程光煜;叶列平;陆新征;;屈服后刚度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千里;程光煜;叶列平;陆新征;;屈服后刚度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林涛;魏泳涛;于建华;;顶置水箱对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的影响[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薛素铎;潘云;;地震输入空间变化效应对大跨度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韩青;赵凯红;张毅刚;;预应力拱架结构多维地震响应的动力时程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鸿儒;陈英俊;;桩-土-结构系统的随机地震响应[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10 孙卓;阎贵平;;高速铁路刚构式高架桥延性地震响应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江洋;大跨建筑结构多点输入地震响应计算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刘振宇;深水桥梁的地震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李贞新;基于推倒分析法的连续梁桥地震响应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蒋东旗;远场地震作用下桩基的横向地震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闫晓宇;多点激励下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响应振动台阵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6 樊珂;大跨度结构多维多点地震响应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7 杨孟刚;磁流变阻尼器在大跨度桥梁上的减震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杨颜志;土体-复杂结构耦合系统地震响应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长鑫;库底淤沙对混凝土坝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梁新玲;考虑桩土效应的波纹钢腹板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雷春煦;大跨度高低墩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钟钰;大跨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梅俊伟;大跨曲线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及参数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6 江涛;大型双曲冷却塔的地震响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蔡耀;考虑桩土效应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8 李斌;多相流体非均匀饱和岩石依赖温度的地震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张启凯;桥梁结构对地下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许庆霞;地震动空间变化对大跨度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桥梁结构对地下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9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