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钢桥钢结构的腐蚀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17:21

  本文关键词:钢桥钢结构的腐蚀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钢结构 腐蚀 高强度螺栓 力学性能


【摘要】:钢桥是现代广泛应用的桥梁之一,它具有自重轻、跨度大、绿色环保、施工周期短等各种优点,但同时也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锈蚀。钢桥腐蚀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除了一般的防腐及维修费用以外,更会影响钢桥的正常使用从而引发重大事故。钢桥腐蚀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钢桥的钢结构连接处更是严重。钢结构一般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在复杂的环境下容易腐蚀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由于现阶段对该方面的研究内容并不多,而服役的钢桥却日益增多,故对钢结构腐蚀和其力学性能研究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以桥梁常用的Q345钢为材料,自行设计钢板尺寸,用高强度螺栓模仿钢桥节点的连接,将其组成钢结构。针对本文的研究特点,主要设计了腐蚀试验与力学性能试验。腐蚀试验主要有12组钢结构试件,其中3组是在自然大气环境中,9组是在人工模拟环境中,人工模拟环境主要考虑的是酸雨影响。对分别在不同环境中腐蚀的试件进行观察测量研究,得出各种环境下的失重率,并将失重率与时间进行拟合,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力学性能试验是在完成腐蚀试验的基础上,将腐蚀过的钢结构试件作为研究对象。先将一组未腐蚀的试件进行试验,其数据作为参照。然后对腐蚀过的试件试验,记录数据。接着将结果对比研究,找出不同腐蚀环境下钢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在腐蚀试验中,试件的失重率和腐蚀溶液的PH值有关,PH值越小,钢结构试件的失重率越大。试件的失重率还和时间成线性关系,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失重率就变得越大。(2)在力学性能试验中,当失重率小于10%时,试件的抗滑移系数和时间成线性关系,抗滑移系数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大。抗滑移系数和失重率成线性关系,失重率较大的试件,其腐蚀坑较多导致粗糙程度更大,其抗滑移系数也就更大。滑动荷载和抗滑移系数成正比关系,所以滑动荷载和失重率也成线性关系。(3)当失重率小于10%时,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受失重率的影响不大,未腐蚀试件和腐蚀后的试件,其极限承载力相差并不大。
【关键词】:钢结构 腐蚀 高强度螺栓 力学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1;U448.3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主要符号说明8-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引言9
  • 1.2 钢结构腐蚀的分类介绍9-10
  • 1.3 各类腐蚀介质10-12
  • 1.4 酸雨对钢桥腐蚀的影响及保护措施12-13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5.1 钢桥的腐蚀行为研究现状13-14
  • 1.5.2 腐蚀后钢材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14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二章 Q345钢的腐蚀试验16-33
  • 2.1 引言16
  • 2.2 试验环境的分类16-19
  • 2.2.1 自然环境介绍16-17
  • 2.2.2 模拟加速环境介绍17-19
  • 2.3 Q345钢的腐蚀试验19-32
  • 2.3.1 试验目的20
  • 2.3.2 Q345钢结构试件制作20
  • 2.3.3 腐蚀试验方案20-27
  • 2.3.4 腐蚀试验结果27-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Q345钢的钢结构力学性能试验33-49
  • 3.1 引言33
  • 3.2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33-39
  • 3.2.1 钢结构反力架的制作33-35
  • 3.2.2 高强度螺栓的连接35-39
  • 3.3 力学性能试验39-45
  • 3.3.1 试验目的39
  • 3.3.2 测点的布置和注意细节39-41
  • 3.3.3 加载试验41-44
  • 3.3.4 试验破坏情况44-45
  • 3.4 试验的结果45-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Q345钢结构钢板力学性能试验结果49-62
  • 4.1 引言49
  • 4.2 试件抗滑移系数和腐蚀时间的关系49-51
  • 4.3 试件滑动荷载和失重率的关系51-53
  • 4.4 试件极限承载力和失重率的关系53-55
  • 4.5 试件的荷载应变曲线55-61
  • 4.6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2-64
  • 5.1 本文总结62
  • 5.2 本文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6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春竹;李方慧;刘洪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钢结构课程改革新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5期

2 彭在萍,杨丽梅;对“钢结构”教学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3 ;《钢结构》2003年(第18卷1~6期)总目次[J];钢结构;2003年06期

4 蒲碧霞;;浅谈梁线在钢结构连接分析中的运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5 贾玉琢;李曰兵;龚靖;;钢结构实用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金瑾;曾晓云;;关于如何提高钢结构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12期

7 贺兴宏;管瑶;;《钢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王兵;王欣;;高职“钢结构”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王伟;赵宪忠;郭小农;陈以一;;钢结构多功能教学实验平台的研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年02期

10 宋高丽;;钢结构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陈以一;赵宪忠;郭小农;;钢结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方法探索:同济大学的实践[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华婷;高文学;黄艳;;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钢结构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3 白玉星;张迪;;钢结构课程教学之探讨[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肖瑾;陈宝文;;国内外钢结构工程的若干设计差异探讨[A];’2008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夏绪勇;马恩成;陈玉林;晋娟茹;张欣;;钢结构详图软件的开发与功能介绍[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永建;黄文龙;张玉兰;吴永卫;;玻璃幕墙及其钢结构与主体结构变形协调技术[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玲;张家启;李宁;傅彦青;;某工程钢结构构件连接处检测与加固处理[A];'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威;白国良;周颖;;钢结构焊缝的磁记忆检测机理及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威;白国良;周颖;;钢结构焊缝的磁记忆检测机理及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维立;刘子祥;;钢结构详图中的施工工艺设计[A];'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马爱平;石永久:行走在钢结构工程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2 赵淑慧;钢结构稳定设计初探[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刘建英;钢结构施工新工艺再创佳绩[N];科技日报;2000年

4 ;网钢结构建筑质检法通过鉴定[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5 刘帮红;刘新增;钢结构工程的示范效应[N];中国冶金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殷新宇;央视新楼如何“强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德飞;钢结构损伤累积至断裂及损伤负向激励的长期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德志;采煤沉陷区既有框架桥可升式钢结构加层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俞冬;钢桥钢结构的腐蚀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3 潘翔;钢结构装配住宅[D];同济大学;2006年

4 朱志龙;现代钢结构建筑的美学表现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刘东升;钢结构框架节点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及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锴;钢结构与玻璃建筑构造特征及表现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7 肖龙;钢结构微波塔标准化设计与经济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邹宝霞;立体库货架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9 代庆生;电站锅炉钢结构改造加固可靠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张程;钢结构小高层住宅设计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D];清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57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857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