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轴车辆中心转向动力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13:53
对于多轴重型车辆,尤其是军用装甲车辆而言,提高其机动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履带车辆速差转向的方式,国内外对轮式车辆速差转向的研究增多。速差转向的研究是轮式车辆原地中心转向研究的基础,所以为了提高车辆的转向机动性,轮式多轴车辆原地中心转向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为轮式车辆速差转向存在转向阻力矩过大、轮胎滑磨现象严重等问题。所以本文研究车轮偏转引导的中心转向,虽然车轮偏转角的存在可以减轻轮胎的纵滑及其侧偏角,但是由于中心转向的特殊性,轮胎仍然处于大纵滑和大侧偏工况。车轮偏转角的改变会使得轮胎的纵滑特性以及侧偏角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侧向附着以及轮胎起滑特性。传统的“魔术公式”轮胎模型不再适用于中心转向工况的轮胎力学特性研究,所以本文以Unitire轮胎模型为基础,分析得到了轮胎接地印迹微元的侧偏角解析式,建立了接地印迹面纵向与侧向联合变形模型,分析了中心转向时轮胎的起滑特性,并分析起滑曲线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对轮胎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相关分析。以轮胎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为基础,本文建立了6X6车辆中心转向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其稳态中心转向时的阻力矩与纵向力解析式。分析了车轮偏转...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统的中心转向(掉头)方式
案进行中心转向的动力学研究,分析其转向动力学特性,为8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轮式车辆原地中心转向提高了车辆向过程中虽然有车轮偏转角的引导,但是受车体结构等的限制性,所以各个车轮将会产生较大的侧偏角,侧偏角大大超出一且轮胎纵向滑移率也会很大。因此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力学特性向理论,所以需要对该中心转向的轮胎力学特性进行分析[6-9],的理论基础。中所搭建的8X8全轮中心转向样车为分布式电驱动全轮转向原电驱动汽车的中心转向是一种全新的转向形式,因此还缺乏理样机试验。因为其转向的特殊性,对轮胎接地印迹面的动力学基础。以轮胎地面力学为基础,分析车轮偏转的角度、不同的的轴数对车轮偏转引导的中心转向整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对消耗功率进行研究均有助于改善传统速差中心转向的缺点。
为动坐标系的原点[20]。如图1.3所示:图1.3 汽车坐标系1940年,Riekert和Schunck在考虑轮胎侧偏的情况下建立了线性的2DOF动力学模型[21],如图1.4所示。1956年,Segel建立了整车3DOF动力学模型,其包含横摆、侧向以及侧倾三个自由度,以转向轮的偏转角作为输入[22]。1966年,Segel以方向盘的力矩输入代替了角输入研究了汽车的稳定性[23]。(a)单轨模型上的运动学参数 (b)单轨模型的受力情况图1.4 单轨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UniTire统一轮胎模型[J]. 郭孔辉. 机械工程学报. 2016(12)
[2]轮式差动转向无人车运动跟踪控制的研究[J]. 熊璐,黄少帅,陈远龙,杨光兴,章仁燮. 汽车工程. 2015(10)
[3]轮式速差转向车辆轮胎力学特性研究[J]. 刘梦岩,李雪原,孙大勇,张宇,胡纪滨. 汽车工程学报. 2014(02)
[4]多轮驱动车辆速差转向轮胎的切向与侧向联合模型[J]. 李雪原,苑士华,胡纪滨,张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3(06)
[5]6×6无人地面车辆中心转向力学分析[J]. 陈欣,马炯延,左志奇,陈建新.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3 (05)
[6]轮式速差转向车辆的转向阻力系数模型[J]. 李雪原,尹旭峰,张宇,苑士华. 汽车工程. 2012(07)
[7]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的履带车辆转向性能分析[J]. 马星国,陈媛媛,刘兴婷,尤小梅,樊刚强. 机械设计. 2012(06)
[8]轮胎侧向力影响因素试验[J]. 郭孔辉,李宁,庄晔. 农业机械学报. 2011(12)
[9]轮式车辆速差转向过程的转向阻力特性[J]. 李雪原,张宇,胡纪滨,苑士华. 兵工学报. 2011(12)
[10]无人地面车辆差速转向动力学仿真研究[J]. 李伟,李华,奚润,马广才.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1 (11)
博士论文
[1]轮胎稳态模型研究[D]. 袁忠诚.吉林大学 2006
[2]轮胎动摩擦特性研究及其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D]. 庄晔.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ADAMS/Car的悬架系统对操纵稳定性影响的仿真试验研究[D]. 于海峰.大连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6003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统的中心转向(掉头)方式
案进行中心转向的动力学研究,分析其转向动力学特性,为8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轮式车辆原地中心转向提高了车辆向过程中虽然有车轮偏转角的引导,但是受车体结构等的限制性,所以各个车轮将会产生较大的侧偏角,侧偏角大大超出一且轮胎纵向滑移率也会很大。因此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力学特性向理论,所以需要对该中心转向的轮胎力学特性进行分析[6-9],的理论基础。中所搭建的8X8全轮中心转向样车为分布式电驱动全轮转向原电驱动汽车的中心转向是一种全新的转向形式,因此还缺乏理样机试验。因为其转向的特殊性,对轮胎接地印迹面的动力学基础。以轮胎地面力学为基础,分析车轮偏转的角度、不同的的轴数对车轮偏转引导的中心转向整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对消耗功率进行研究均有助于改善传统速差中心转向的缺点。
为动坐标系的原点[20]。如图1.3所示:图1.3 汽车坐标系1940年,Riekert和Schunck在考虑轮胎侧偏的情况下建立了线性的2DOF动力学模型[21],如图1.4所示。1956年,Segel建立了整车3DOF动力学模型,其包含横摆、侧向以及侧倾三个自由度,以转向轮的偏转角作为输入[22]。1966年,Segel以方向盘的力矩输入代替了角输入研究了汽车的稳定性[23]。(a)单轨模型上的运动学参数 (b)单轨模型的受力情况图1.4 单轨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UniTire统一轮胎模型[J]. 郭孔辉. 机械工程学报. 2016(12)
[2]轮式差动转向无人车运动跟踪控制的研究[J]. 熊璐,黄少帅,陈远龙,杨光兴,章仁燮. 汽车工程. 2015(10)
[3]轮式速差转向车辆轮胎力学特性研究[J]. 刘梦岩,李雪原,孙大勇,张宇,胡纪滨. 汽车工程学报. 2014(02)
[4]多轮驱动车辆速差转向轮胎的切向与侧向联合模型[J]. 李雪原,苑士华,胡纪滨,张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3(06)
[5]6×6无人地面车辆中心转向力学分析[J]. 陈欣,马炯延,左志奇,陈建新.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3 (05)
[6]轮式速差转向车辆的转向阻力系数模型[J]. 李雪原,尹旭峰,张宇,苑士华. 汽车工程. 2012(07)
[7]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的履带车辆转向性能分析[J]. 马星国,陈媛媛,刘兴婷,尤小梅,樊刚强. 机械设计. 2012(06)
[8]轮胎侧向力影响因素试验[J]. 郭孔辉,李宁,庄晔. 农业机械学报. 2011(12)
[9]轮式车辆速差转向过程的转向阻力特性[J]. 李雪原,张宇,胡纪滨,苑士华. 兵工学报. 2011(12)
[10]无人地面车辆差速转向动力学仿真研究[J]. 李伟,李华,奚润,马广才.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1 (11)
博士论文
[1]轮胎稳态模型研究[D]. 袁忠诚.吉林大学 2006
[2]轮胎动摩擦特性研究及其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D]. 庄晔.吉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ADAMS/Car的悬架系统对操纵稳定性影响的仿真试验研究[D]. 于海峰.大连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6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41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