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微观结构重构及煤层气运移的LBM模拟
本文关键词:煤微观结构重构及煤层气运移的LBM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煤 三维重构 四参数随机生长法 孔隙随机生长 随机堆球 玻尔兹曼方法 渗透率 运移
【摘要】:煤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在煤中含有大量的煤层气,俗称瓦斯,是近30年来公认的新型清洁能源。然而,在煤炭的工业开采中,不及时采集处理瓦斯,容易造成煤矿瓦斯突出、瓦斯中毒和瓦斯爆炸等灾害,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巨大损失。在进行煤矿开采前或采煤期间,先进行采气,这样既可以获取廉价资源又预防灾害。因此,了解煤微观结构对煤层气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采用CT成像技术获取煤微观结构,这种方法非常昂贵。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建立煤微观三维结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是以分子动力学和统计力学为基础,具有处理复杂几何边界的优势,可以利用LBM来模拟煤孔隙内煤层气微观渗流问题,数值模拟方法和LBM结合能够解决煤层气在煤中运移过程的模拟。本文在学习数值模拟方法和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基础上,以四参数随机生长法(QSGS)和随机堆球方法构建多孔介质和煤的微观结构,用LBM模拟孔隙内气体渗流问题,以达西定律计算结构的渗透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二维的四参数随机生长法,将其引入到三维空间中,分析三维QSGS中各参数对多孔介质微观结构构建的影响。实验中,考虑了初始生长核概率、生长异性因子和孔隙度等参数,构建了不同的多孔介质模型。并运用LBM模拟计算了不同异性因子及不同孔隙度条件下的渗流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初始生长核概率越大,孔隙越多且小,反之则孔隙越少且大,初始生长核概率可以控制孔隙的大小与多少;异性因子越大,孔隙明显会分布不均匀,孔隙的走向具有方向性,并且孔隙的长度在增加,孔径在减小;孔隙度将直接控制结构的孔隙所占比例;异性因子大的结构其渗透率也大,表明异性因子增大可以提高孔隙的连通性。(2)运用改进随机堆球方法构建简单煤体三维结构,并建立煤层气在含钻孔煤体的渗流模型,分析在该模型下不同的钻孔对煤体渗流的影响。实验通过构造了在相同煤体中不同钻孔宽度、不同钻孔位置、不同钻孔方向模型,以及含相同的钻孔不同孔隙度煤体模型,并用LBM计算各模型的渗透率及格子气体速率。结果发现,煤体的渗透率随钻孔的宽度增加成指数增长,钻孔位置也对渗透率有一定影响,钻孔的方向对渗流影响很大,煤体的钻孔对低孔隙度的煤体影响更为显著。在实际的工程中我们应该关注沿着煤层气流动方向的较大的孔隙或裂隙。(3)结合四参数随机生长算法和随机堆球算法,提出一种随机堆球孔隙随机生长算法来构建煤岩的三维微观结构,构建不同孔隙度的微观结构,用LBM方法模拟孔隙中煤层气单向运移过程并计算其渗透率,并且直观显示出气体粒子运动的速度场。结果表明,随机堆球-随机生长算法能较好表征煤岩的微观结构,得到的孔隙度和孔隙宽度与煤岩渗透率之间也具有较好的关系;在孔隙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孔隙宽度增长,其渗透率基本呈线性增长的关系;模拟得到的速度场能直观显示煤层气的运移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12.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梅;李希建;李波波;马科伟;;贵州省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探讨[J];矿山机械;2008年20期
2 王梅;关尼亚;;变“废”为宝惠民生——辽宁省深入开展辽北煤层气整装勘查开发工作侧记[J];国土资源;2011年06期
3 ;煤层气的开发[J];煤质技术;1995年01期
4 华;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J];同煤科技;1997年03期
5 孙茂远,杨陆武,吕宣文;开发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质可能性与技术可行性[J];煤炭科学技术;2001年11期
6 雷崇利;煤层气资源类型的划分[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黄稚达;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矿业;2001年01期
8 ;中美联合开发宁夏煤层气田[J];洁净煤技术;2001年01期
9 雷崇利;煤层气资源类型划分的讨论[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1期
10 杨森丛;试论河北省煤层气资源勘查与开发[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双明;高新民;范立民;;陕西省煤层气资源及开发前景[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2 黄晓明;F.Andrew;莫日和;王洪洲;林亮;;安徽宿州芦岭矿区煤层气生产条件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艳艳;秦勇;刘金钟;王爱宽;;金属元素/矿物对煤层气形成与演化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别玉平;李矿明;;河南省部分矿区煤层气生成、演化及储集的影响因素分析[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5 刘军;易丹;;论地面开采煤层气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护[A];2013年全国地质勘探发展与应用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高新民;苗金祥;林宗虎;张兴先;;陕西省煤层气资源开发建议[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7 张新民;郑玉柱;武彩英;;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划[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王勃;李景明;赵庆波;王红岩;刘洪林;;甘肃省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9 韩俊;邓光明;朱长生;肖正辉;邵龙义;;重庆松藻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10 汤振清;孙文洁;王怀洪;牛妍;郭建萍;;利用综合测井方法评价煤层气资源[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毕家立;世行注资晋煤回收煤层气[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苏民;煤层气综合利用收效大[N];经济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健生;我国鼓励综合开采煤层气资源[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朱军平;外资企业抢滩我国煤层气[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记者 沈强;煤层气鼓励政策纷纷出台[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李丽静;河南明年30%的煤层气将被抽采[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相晓冬;煤层气液化技术点燃民资商业计划[N];中国企业报;2007年
8 记者 戴恩国;沈阳市着手开发480亿m~(3)煤层气资源[N];中国冶金报;2007年
9 邝晔;河南省煤层气公司揭牌[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杨坚;中加合作开发安徽煤层气[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得文;煤层气资源储量评估方法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吕晓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煤层气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吴艳艳;煤层气生成过程中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李金珊;津巴布韦卡鲁盆地煤层气资源表征及评价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海鹏;基于GIS的煤层气管道巡检系统服端的设计与实现[D];山西大学;2015年
2 王娜;基于GIS的煤层气资源评价信息系统[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方义;煤微观结构重构及煤层气运移的LBM模拟[D];江南大学;2016年
4 刘超;俄乌哈三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开发有利区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王晓永;黑龙江省依兰矿区煤层气资源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刘亚姣;勃利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7 马玉涛;煤层气电泵排采回流补液装置的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杨涛;超临界CO_2抽提对煤的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郭晓晓;交通载荷作用下PE煤层气管道安全性研究[D];重庆科技学院;2015年
10 张岩;基于三次设计的煤层气发动机进气系统空燃比控制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83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28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