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基于多次改变结构参数模态试验的含阻尼模型修正

发布时间:2025-07-18 21:37
  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是结构动力学建模仿真中的关键技术。本文在含阻尼的正交模型正交模态改进法(含阻尼的ICMCM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附加质量的含阻尼ICMCM法与改变边界条件的含阻尼ICMCM法,并对附加质量及改变边界条件位置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含阻尼的正交模型正交模态改进法(含阻尼ICMCM法)从正交模型正交模态法(CMCM法)发展而来。这种修正方法的特点是针对有限元模型的每个单元矩阵进行修正。若单元矩阵较多,则在修正时可能产生未知数过多而方程数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附加质量的含阻尼ICMCM法与改变边界条件的含阻尼ICMCM法。通过对原有结构附加集中质量或改变边界条件得到新结构,并找到新结构与原有结构间的联系。将新结构得到的修正方程叠加至原有方程中,化欠定方程为超定方程,为较多数量的参数修正打下了理论基础。在附加质量的含阻尼ICMCM法与改变边界条件的含阻尼ICMCM法具体实施中,若某两个振型相似则得到的修正方程相似,不利于方程叠加求解。因此提出了基于模态置信度准则灵敏度的附加质量及改变边界条件的位置选取方法,应用此方法能提高参数修正的效率。为验证论...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矩阵型修正
        1.2.2 参数型修正
        1.2.3 方程数不足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有限元动力学模型修正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有限元模型修正流程
    2.3 自由度匹配
    2.4 正交模型正交模态法相关方法
        2.4.1 正交模型正交模态法(CMCM法)
        2.4.2 改进的正交模型正交模态法(ICMCM法)
        2.4.3 含阻尼的正交模型正交模态改进法(含阻尼ICMCM法)
    2.5 相关性分析
        2.5.1 频率比较法
        2.5.2 频响函数置信度准则
        2.5.3 模态比例因子准则
        2.5.4 模态置信度准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附加质量与改变边界条件的含阻尼ICMCM法
    3.1 引言
    3.2 附加质量的含阻尼ICMCM法
    3.3 改变边界条件的含阻尼ICMCM法
        3.3.1 刚度矩阵中约束处理方式选取
        3.3.2 置“1”法处理边界条件后的模型修正
    3.4 附加质量与改变边界条件结合修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测频响函数误差分析及试验数据筛选
    4.1 引言
    4.2 频响函数误差及估计方式选取
        4.2.1 频响函数误差
        4.2.2 频响函数(?)估计
        4.2.3 频响函数(?)估计
        4.2.4    (?)估计与(?)估计比较
    4.3 基于模态置信度准则灵敏度的附加质量位置选取
    4.4 基于模态置信度准则灵敏度的改变边界条件位置选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修正仿真算例
    5.1 引言
    5.2 粘性阻尼模型算例
        5.2.1 含阻尼ICMCM法修正
        5.2.2 附加质量的含阻尼ICMCM法修正
        5.2.3 改变边界条件的含阻尼ICMCM法修正
        5.2.4 附加质量与改变边界条件相结合的含阻尼ICMCM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边界条件的阻尼板试验研究与模型修正
    6.1 引言
    6.2 阻尼板模型简介
    6.3 试验测点的确定与边界条件的初选
    6.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的选取
        6.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4.2 边界条件的选取
        6.4.3 有限元仿真计算
    6.5 阻尼板动力学测试试验
        6.5.1 试验边界条件及激励方式
        6.5.2 测试仪器与设备
        6.5.3 试验原理
        6.5.4 试验过程
        6.5.5 试验数据分析
    6.6 基于多边界条件模态试验的模型修正
        6.6.1 修正前相关性分析
        6.6.2 修正前有限元模型简化
        6.6.3 引入Liang阻尼的模型修正
        6.6.4 修正后相关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4057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4057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