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华北落叶松天然林 切入点:土壤养分特征 出处:《生态环境学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样地调查和土壤采样分析方法,对五台山地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旨在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林下土壤总碳、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在0~10、10~20、20~30 cm土层之间的差异显著,表现出明显的由上到下递减的趋势;土壤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在土层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土壤硝态氮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土层之间由上到下递减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在各土层之间的差异最不显著,但中层略高于表层和下层。在不同土层中,不同林分密度的土壤养分特征存在差异。在0~10、10~20、20~30 cm土层中,土壤总碳、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含量在576~1 568 plant·hm~(-2)密度范围内都表现为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降低的总体变化趋势;速效磷含量则分别表现为:表层先增加后减少,中层缓慢减少,下层先减少后增加。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养分影响最为明显,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营养元素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发生改变。当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林分密度为896~1 216 plant·hm~(-2)时,0~30 cm深度土壤的总碳、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速效磷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以土壤养分为评价指标,研究地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适宜的保留密度为896~1 216 plant·hm~(-2)。
[Abstract]:The soil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natural forest in Wutai Mountain area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sample investigation and soil sampling analy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larch forests in Nor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otal carbon, ammonium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 the soil under the fores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soil layer of 0 ~ 10 ~ 10 ~ 10 ~ 20 ~ 20 ~ 20 ~ 20 ~ 20 ~ 30 cm, showing an obvious downward trend from top to botto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oil nitrat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in soil layer, but the soil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 also showed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from top to bottom in some exte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 was the least significant. But the middle layer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lower layer.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the soil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nd densities were different. In the 0 ~ (10) ~ (10) ~ (10) ~ (20) ~ (20) ~ (20) ~ (20) ~ (30) cm soil layer, soil total carbon, nitrate nitrogen, ammonium nitrogen,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in the range of 576 ~ 1 568 plant 路hm ~ (-2) showed a general trend of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tand density, and the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was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in the middle layer, respectively, and decreased slowly in the middle layer, while in the surface layer,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otassium in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in the middle layer. The stand density had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on the nutrient of the topsoil, and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oil depth, The response of nutrient elements to stand density was changed. When the stand density of natural larch forest was 896 ~ 1 216 plant 路hm ~ (-2), the total carbon, nitrate nitrogen, ammonium nitrogen, available potassium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were kept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in the soil at a depth of 30 cm. Using soil nutrient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the suitable reserve density of natural larch forest in the study area was 896 ~ 1 216 plant 路hm ~ (-1) plant 路hm ~ (-2).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404417)
【分类号】:S71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7期
2 宋爱萍,魏海勤;从晋中果园土壤养分调查看平衡施肥的必要性[J];太原科技;2004年03期
3 刘全友,童依平;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5年01期
4 苏永红;冯起;刘蔚;朱高峰;司建华;张艳武;常宗强;;额济纳三角洲土壤养分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6年01期
5 袁福香;朱其文;吴锋;周淑香;;吉林省土壤养分监测结果初报[J];吉林气象;2006年02期
6 张春艳;徐子刚;李子勇;李希政;成文革;;不同退化草场土壤养分分析的研究[J];北京农业;2007年18期
7 宋斌;王强;蔡红兵;;阳城县果园土壤养分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8期
8 邓艳;蒋忠诚;罗为群;祈晓凡;覃星铭;;典型岩溶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0年01期
9 李启权;王昌全;张文江;余勇;李冰;杨娟;白根川;蔡艳;;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10 李志国;张过师;刘毅;万开元;张润花;陈防;;湖北省主要城市园林绿地土壤养分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贾小红;高如泰;任慧勤;陈清;黄元仿;梁金凤;;种植结构变化对菜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9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10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凌;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N];科技日报;2013年
2 高科;土壤养分测试仪[N];河北科技报;2001年
3 记者 赵红梅;“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让农民亩增收近200元[N];河北日报;2006年
4 通讯员 伍军邋彭建国;塔西南与喀什合作研究土壤养分[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通讯员 徐翔 何宜坦 记者 刘伟;全村农田吃上“营养配餐”[N];连云港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姜晓平;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金继运 研究员;以分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产业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9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10 李青 何人;蔬菜栽培“一听五看”[N];山西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芬;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业婷;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月玲;精准作业区土壤养分和水分时空变异规律及肥力评价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陈航;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规律及精准管理区划分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刘雪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D];东华大学;2014年
7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8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瑞;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重洁;山西省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禾口土壤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紫如;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惠;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罗博;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5 谭春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赵映翠;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倩;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员敏;榆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马桦薇;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崔丹娜;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生态袋土壤变化与植被恢复情况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2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2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