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区划研究
本文选题:农业 切入点:干旱 出处:《气象科技》2017年03期
【摘要】: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响山东农业旱灾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方面因素确定了指标体系,构建了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区划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判断矩阵,对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情况作了评估研究,并绘制出山东省17地市农业干旱脆弱性区划图。结果表明:在2000—2013年的14年间,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为不脆弱的城市有5个,轻微脆弱的城市有4个,脆弱的城市有4个,强脆弱的城市有3个,极端脆弱的城市有1个。山东省农业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全省大致是东南与西北方向低,中部与西南方向高,脆弱性区划的结果反映出山东省农业干旱风险程度的地域性差异,脆弱性较高的地市应作为农业干旱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1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etermines the index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affect the agricultural drought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constructs the hierarchical analysis model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vulnerability regional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judgment matrix is established, the agricultural drought vulnerabil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evaluated and studied, and the map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vulnerability in 17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drawn.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14 years from 2000 to 2013, In Shando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drought vulnerability was assessed as not fragile in five cities, slightly fragile in four, fragile in four, and strong in three. There are 1 extremely fragile citi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vulnerabil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generally low in southeast and northwest, and high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 The results of vulnerability zonation reflec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risk in Shandong Province. Cities with high vulnerability should be the key areas for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s.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气象局;山东省济宁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分类号】:S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国富,吴连海;京津冀平原地区一年两熟条件下农业干旱时空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0年02期
2 倪深海,顾颖,王会容;中国农业干旱脆弱性分区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3 庞转棠;王正旺;;盛夏农业干旱事件的分析与预报[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1期
4 戴静;贾彬良;;山西旱情发生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07年05期
5 何斌;武建军;吕爱锋;;农业干旱风险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6 曹永强;李香云;马静;伊吉美;;基于可变模糊算法的大连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价[J];资源科学;2011年05期
7 张晓煜;杨晓光;李茂松;张学艺;韩颖娟;;农业干旱预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8 赵菲菲;何斌;李小涵;王前锋;;区域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识别——以河南、河北省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勤;刘会斌;甘建辉;黄明德;刘运成;向婧;罗小华;;基于作物旱度指标的农业干旱评价指标与模型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年04期
10 阚贵生;;农业干旱分析与计算的若干方法[J];地理科学;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转棠;王正旺;;盛夏农业干旱事件的分析及预报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支克广;涂钢;王琪;陈宏俊;付光极;王江;;乾安县环境干旱和农业干旱的监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王勤;刘会斌;甘建辉;黄明德;刘运成;向婧;罗小华;;基于作物旱度指标的农业干旱评价指标与模型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4 潘华盛;赵金荣;张庚辉;;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对农业干旱及生态环境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5 王翠玲;张继权;宁方贵;刘兴朋;佟志军;;基于灰色定权聚类法的辽西北农业干旱灾情评价与区划[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韩占成;;沧州市农业干旱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蔡振群;;丽水农业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业影响[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蔡振群;;丽水农业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业影响[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二卷(气象分卷)[C];2005年
9 杨荣光;毕建杰;张衍华;邢建忠;郝兰春;;山东省农业干旱趋势与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晓楠;黄强;邱林;段春青;;基于神经网络的农业干旱评估模型及其概率分布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袁达 通讯员 秦显峰;我市解除农业干旱Ⅳ级响应[N];长春日报;2014年
2 边境 记者 王文辉;我省解除农业干旱Ⅱ级响应[N];吉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素琴;解析我国农业干旱特征[N];中国气象报;2011年
4 边境 记者 王文辉;我省农业干旱响应升级为Ⅱ级[N];吉林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叶海英;农业如何应对高温伏旱[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马佳 王夕;春雪难解北京之渴[N];北京科技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徐爱东;上天入地揽水“解渴”[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卞辑;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的区别及联系[N];中国气象报;2011年
9 卞怡;俄罗斯的农业气象服务[N];中国气象报;2014年
10 王德民 万信 刘德祥;甘肃严重干旱影响农业生产[N];中国气象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伟东;农业干旱模型的建立与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1993年
2 韩兰英;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张丹;区域旱情中长期预报及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晓楠;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楠;农业干旱风险分析及对策[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5年
2 刘琳;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程运平;河南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价及区划[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4 王雷;河南省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5 耿秀华;宁夏农业干旱风险评价及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孔凯;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王治海;基于遥感信息的区域农业干旱模拟技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曾波;湖南省农业干旱空间分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丽红;山西省农业干旱时空演变规律遥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唐侥;遥感驱动的农业干旱预警模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3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6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