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粮复合区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及三维表达
本文选题:土壤有机质 切入点:空间变异 出处:《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为揭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矿粮复合区土壤肥力分析和评价提供参考,以河南省矿粮复合区——新郑市为研究区,运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利用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三维景观图。结果表明,新郑市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和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三维景观图能直观反映有机质空间分布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关系。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 in the ore-grain complex area, the study area of Xinzheng City, Henan Province, was studied, an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GIS technique with geostatistics was used. The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ere studie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map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Soil organic matter in Xinzheng City has moderate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s influenced by both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e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map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located.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1133)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风,王学斌,付立波;鸣禽栗銬 新纹状体L复合区与发声控制系统的神经联系[J];动物学报;1997年04期
2 吕鹏;马守臣;孙瑞;王锐;李园园;;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3 杨璐;胡振琪;李新举;李晶;赵艳玲;;邹城市矿粮复合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4 李园园;郭增长;马守臣;王锐;;矿粮复合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5 吴为人,李维明,卢浩然;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的复合区间定位法[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6 王涛;屈建军;姚正毅;张伟民;拓万全;张景光;杨根生;陈广庭;;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1期
7 姚正毅;屈建军;郑新民;张伟民;拓万全;贾泽祥;;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现状、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12期
8 吴为人;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多性状QTL复合区间定位法(英文)[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9 蒲春玲;王华丽;王承武;;矿-农复合区资源补偿调控机制构建分析——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0期
10 余星涤;赵晓方;;矿粮复合区资源多用途选择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雪梅;吴爱军;吴建好;王华;李维;刘茜倩;叶俊华;;掺杂情况下多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复合区域研究[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付标;陕北平矿与脆弱生态复合区生态恢复与环境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高会江;动态性状基因复合区间定位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超;林木QTL复合区间作图统计方法及其在杨树上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园园;矿粮复合区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毕双绪;再生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余亮;搅拌摩擦加工制备MWCNTs/Mg复合材料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5 曾尔妹;基于混合表现型下QTL复合区间定位法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邓张泽;R在QTL定位中的应用及其与其他QTL定位软件的比较[D];扬州大学;2013年
7 王春梅;激子复合区变化对OLED磁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8 李纪杰;基于大量品系试验设计的QTL检测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7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6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