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微地形表层土壤养分异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4 05:30

  本文选题:片麻岩山区 + 微地形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以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7种微地形(坡顶、塌陷、巨石背阴、缓台、陡坎、谷坡、U形沟)及原状坡的表层土壤养分测定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之间表层土壤养分的异质性,为片麻岩山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微地形、坡向、风化层厚度均影响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变化,而微地形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子。(2)微地形的表层土壤养分特征多数优于原状坡。其中,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有机质含量最大(68.94g/kg,60.71g/kg,62.77g/kg),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坡顶处最小(22.58g/kg)。(3)全氮与全磷含量规律基本一致,都在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最大,缓台和坡顶处较小。全钾含量在坡顶、陡坎、谷坡处最大(11.88g/kg,12.56g/kg,11.67g/kg),塌陷、巨石背阴处较小(9.39g/kg,9.69g/kg)。(4)碱解氮含量在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最大(6.87mg/kg,6.54mg/kg,5.93mg/kg),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及原状坡,坡顶处最小(3.75mg/kg)。U形沟处速效磷含量最大(3.55mg/kg),塌陷、巨石背阴、陡坎和谷坡次之,这5种微地形显著高于坡顶和原状坡,坡顶处最小(1.27mg/kg)。速效钾含量在坡顶、陡坎达到最大(60.09mg/kg,58.27mg/kg),这2种微地形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5)通过对7种微地形和原状坡的3个坡向的表层土壤养分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的土壤养分条件最好,坡顶和原状坡的土壤养分条件最差。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face soil nutrient determination data of 7 kinds of microtopography (top slope, collapse, boulder back shade, gentle platform, steep ridge, valley slope, U-shaped ditch) and undisturbed slope in Pingshan gneiss mountain area, Hebei Province, China.The heterogeneity of surface soil nutrients between different microtopography and undisturbed slopes was analyz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gneiss mountain area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topography, slope direc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weathering layer all affected the nutrient changes of surface soil, while microtopography wa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chang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 in surface soil of microtopography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undisturbed slope.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U-shaped trenches, collapses and boulders is 68.94 g / kg ~ (-1) kg / kg ~ (-1) 62.77 g / kg ~ (-1),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microtopography and undisturbed slopes. The minimum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s 22.58 g 路kg ~ (-1) 路kg ~ (3) at the top of the slope,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in the U-shaped trenches, collapses and boulders, and is the largest in the shade of U-shaped trenches, collapses and megoliths.The abutment and the top of the slope are smaller.The total potassium content at the top of the slope, at the steep ridge, at the slope is the largest at 11.88g / kg, 12.56g / kg / kg, 11.67g / kg / kg, collapse, boulder is 9.39g / kg / kg 9.69g / kg / kg 路kg ~ (4)) the content of N in the U-shaped trench, the maximum value of 6.87 mg / kg / kg ~ (6.54 mg / kg) of 6.54 mg / kg ~ (kg / kg) of boulder is 5.93 mg / kg ~ (kg / kg),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microtopography and the undisturbed slope.The maximum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was 3.55 mg 路kg ~ (-1) kg ~ (-1), collapse, boulder backshade, steep ridge and valley slope at the top of the slope,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op and the original slope, and the minimum value of 1.27 mg / kg ~ (-1) mg 路kg ~ (-1) ~ (-1) mg 路kg ~ (-1) ~ (-1) ~ (-1) mg 路kg ~ (-1) ~ (-1).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reached the maximum of 60.09 mg / kg ~ 58.27 mg 路kg ~ (-1) 路kg ~ (-1) at the top of the slope. These two kinds of micro-topograph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micro-topography and undisturbed slope.The soil nutrient condition of collapse and boulder backshade is the best, and the soil nutrient condition of slope top and undisturbed slope is the worst.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07B02)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分类号】:S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腾斌;吴发启;赵龙山;王林华;;坡耕地上耕作形成的微地形复杂度特征与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4期

2 姚建民,殷海善;旱平地果园微地形打孔集流技术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年04期

3 霍习良,许嗥,张俊梅,陈亚恒;土壤养分限制谱序的知识表达和判别体系探讨[J];土壤通报;2002年02期

4 侯惠光,张金莲,罗新湖,聂国华;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5 徐丽华;魏朝富;谢德体;杨伟;;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1年09期

6 王蓬;王海荣;;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4期

7 武伟,唐明华,刘洪斌;土壤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余顺和,杨惠兰,郑梅玲;和静县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9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7期

10 刘长庆,王德科,王文香,桑为民;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8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姬宝霖;申向东;吕志远;索全义;刘挨刚;吕忠义;胡敏;;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华凌;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N];科技日报;2013年

2 高科;土壤养分测试仪[N];河北科技报;2001年

3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通讯员 姜晓平;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5 夏海鳌;培肥高产旱土[N];湖南科技报;2009年

6 ;秋播肥料该咋用[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7 陈茂春;各种化肥应交替使用[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5年

8 孙吉晶;我市新增5万亩一等田[N];宁波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芬;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业婷;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月玲;精准作业区土壤养分和水分时空变异规律及肥力评价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陈航;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规律及精准管理区划分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刘雪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D];东华大学;2014年

7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8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瑞;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凤;紫色土区地表微地形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丁凯隆;人工掏挖下微地形分形计算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塔娜;基于高精度DEM的水蚀发育过程中黄土微地形变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魏胜龙;红壤侵蚀坡面微地形的芒萁散布地学分析与时空模拟[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5 重洁;山西省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禾口土壤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紫如;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惠;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罗博;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9 谭春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赵映翠;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47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47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c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