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无定河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及碳固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9-05 12:36
【摘要】:对无定河流域坡耕地和4、5、10、30、50年植被恢复样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全土样及不同直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旨在评价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养分及土壤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样地全土样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介于6.73~31.83 g·kg-1和1.93~14.72 mg·kg-1之间,不同直径团聚体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介于7.15~26.03 g·kg-1和3.71~16.64 mg·kg-1之间。相对农地,植被恢复能明显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杜梨群落增加幅度最高,增加值分别为24.93 g·kg-1和91.98 mg·cm-2;水稳性团聚体以0.05 mm和0.05~0.1 mm为主,含量分别在37.06%~57.22%和21.71%~29.76%之间;不同直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表现为2 mm至0.2~0.5 mm之间,直径愈小,有机质含量愈高,0.2~0.5 mm至0.05 mm之间,粒径愈小,有机质含量愈低;除1~2 mm团聚体中的速效磷含量最高外,2 mm至0.05 mm团聚体之间,粒径愈小,速效磷含量愈低。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被恢复年限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土壤碳固定,土壤抵抗水力侵蚀的能力需更长时间才能显著提高。相对慢速湿润,快速湿润条件下各直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均较高。研究区大雨或暴雨是造成该区域土壤结构恶化和有机碳损耗的主要原因。
[Abstract]:The contents of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soil samples and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in the slope farmland and 4N5 ~ (10 ~ (10) ~ 30 ~ (th)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lots in Wuding River Basin for 50 years.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was calculated, an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was calculat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structure, nutrients and soil fix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all soil samples ranged from 6.73 to 31.83 g kg-1 and 1.93 ~ 14.72 mg kg-1,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of different diameter aggregates were between 7.15 ~ 26.03 g kg-1 and 3.71 ~ 16.64 mg kg-1,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farml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organic carbon density of topsoil, and the increase of Pyrus commune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24.93 g kg-1 and 91.98 mg cm-2;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with 0. 05 mm and 0. 05 mm,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different diameters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 ranged from 2 mm to 0.2 mm. The smaller the diameter, the higher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 the lower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 the lower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was the highest between 2 mm and 0. 05 mm agglomerates except for 1 ~ 2 mm agglomerates.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 the lower the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egetation restoration years. Compared with soil carbon fixation, soil resistance to hydraulic erosion takes longer to improve significantly.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low wetting. Heavy rain or torrential rain is the main cause of soil structure deterioration and organic carbon loss in the study area.
【作者单位】: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6JZ089)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0602)
【分类号】:S1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珍珍;周正朝;王凯博;姚小萌;;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对天然草地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5期

2 卢嘉;郑粉莉;安娟;李桂芳;;降雨侵蚀过程中黑土团聚体流失特征[J];生态学报;2016年08期

3 贺少轩;韩蕊莲;梁宗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恢复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5年20期

4 王静娅;张凤华;;干旱区典型盐生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J];生态学报;2016年03期

5 李鑫;马瑞萍;安韶山;曾全超;李娅芸;;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酶活性的粒径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8期

6 候晓静;杨劲松;王相平;金雯晖;姚荣江;余世鹏;;不同施肥方式下滩涂围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J];土壤学报;2015年04期

7 李俊超;郭胜利;党廷辉;张彦军;李娜娜;;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及其空间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8 董莉丽;陈益娥;李晓华;;吴起县退耕还林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4年05期

9 马瑞萍;安韶山;党廷辉;戴相林;;黄土高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酶活性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1期

10 俞月凤;卢凌霄;杜虎;彭晚霞;曾馥平;宋同清;;不同类型森林石灰土的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文芳;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运;辛颖;赵雨森;;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5期

2 张建中;闫治斌;王学;马世军;秦嘉海;赵芸晨;;多功能调理剂对甘肃河西内陆盐渍土理化性质和甜高粱产草量的影响[J];土壤;2016年05期

3 盛贺伟;孙莉英;蔡强国;;黄土坡面片蚀过程稳定含沙量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8期

4 尚艺婕;张秀;王海波;史静;;秸秆生物质炭对镉污染水稻土根际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8期

5 罗由林;李启权;王昌全;辛志远;王永豪;宋安军;万傲然;唐科;;近30年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J];土壤;2016年04期

6 冯强;张骁;段宝玲;;基于湿筛法与水滴冲击法的土壤团聚体指标与土壤侵蚀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2016年07期

7 朱媛君;张璞进;牛明丽;龚德明;赵利清;清华;;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J];生态学杂志;2016年08期

8 周运来;张振华;钱晓晴;严少华;罗佳;卢信;刘丽珠;范如芹;;施肥方式对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6年02期

9 肖霜霜;叶莹莹;张伟;吴敏;王克林;;干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石灰土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年05期

10 代文才;钱盛;高明;王子芳;吕盛;高莅淞;;施用生物质灰渣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福平;黄土高原单播人工草地碳储量及其土壤速效养分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宁;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更新的种源限制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小艳;张丹桔;张健;李建平;邓长春;邓超;;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1期

2 马瑞萍;安韶山;党廷辉;戴相林;;黄土高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酶活性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1期

3 吴亚丛;李正才;程彩芳;刘荣杰;王斌;格日乐图;;林下植被抚育对樟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2期

4 张曼夏;季猛;李伟;刘华存;王彦杰;张林;潘开文;;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3年04期

5 张宏;黄懿梅;安韶山;邢肖毅;;黄土高原森林带植被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3期

6 檀文炳;周力平;刘克新;;基于土壤团聚体组分的~(14)C分析及其在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周转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13年14期

7 刘艳;查同刚;王伊琨;王高敏;;北京地区栓皮栎和油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8 王欣欣;符建荣;邹平;陈维;叶静;俞巧钢;姜丽娜;王强;;长期植稻年限序列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9 马瑞萍;刘雷;安韶山;党廷辉;;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3期

10 张仁陟;黄高宝;蔡立群;罗珠珠;李玲玲;谢军红;;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的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安社;羊草草原放牧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2 杜峰;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及主要植物种内、种间竞争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强;黎明;侯建国;胡林林;刘彤;;沙漠前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风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宋向华,杨允菲;科尔沁草原区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及其植物种类动态[J];四川草原;2003年06期

3 刘青柏,刘明国,刘兴双,杨传兴;阜新地区矸石山植被恢复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李曰峰,张学峰,李士江,张学强,张德全,姜建成,杨志军,宋光新,王森林,谭玉屏;山东省山区生态植被恢复模式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4年02期

5 梁杰明,林建平,陈海平,方华;珠海建设迹地岩土坡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3期

6 阿布里米提 ,赵文平 ,帕热古丽;天池南岸干涸河滩植被恢复调查研究[J];新疆林业;2004年02期

7 张金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的理论和技术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5期

8 韩慧茂,刘治平,马学献;乌兰布和沙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理念的商榷[J];内蒙古林业;2005年03期

9 孙翠玲,苏铁成,郭玉文;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10 熊东红,周红艺,杨忠,张信宝;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瑞如;;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周庆宏;吕天雯;段晓梅;;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研究与应用示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建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植被恢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积民;万惠娥;;黄土区退化植被恢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高志勤;周秋林;;刍议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辜彬;;矿山植被恢复研究初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赵廷宁;田涛;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郭晓敏;周桂香;张文元;涂淑萍;牛德奎;;赣南桉树种植对稀土矿植被恢复的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李晋川;岳建英;郭春燕;卢宁;贺振伟;赵峰;尹建平;;山西省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关注的问题[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10 陈桂琛;周国英;孙菁;陈志国;韩有吉;卢学峰;;梭罗草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立命;鄯善开展异地植被恢复造林[N];吐鲁番报(汉);2008年

2 康海蓉 马强;鄂前旗推广两项专利技术 促植被恢复与牧民增收共赢[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刘辉霞;湘西植被恢复有了好模式[N];湖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铁铮;柴达木盆地植被恢复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记者 骆会欣;专家建言灾区植被恢复策略[N];中国花卉报;2008年

6 通讯员 黎德华;宁强完成5600亩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任务[N];汉中日报;2009年

7 陈龚清;福建出台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方案[N];中国矿业报;2011年

8 杨杰;四川都江堰震后植被恢复进展顺利[N];西部时报;2011年

9 记者 黄河清 杨官荣;西山区市场运作采区植被恢复[N];昆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桂福;“生态新政”造就植被恢复60年最好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明;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的环境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张琪;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笑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胡振宇;雅砻江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张明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张力;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牛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9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洁;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微生物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伍宇春;岩溶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特性及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陈晶;干旱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刘娜;基于遥感技术的抚顺矿区植被恢复状况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张宝泉;渭北旱塬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翟翠红;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有机碳归还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7 罗秋月;鄱阳湖湖滨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生态环境特征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沈金亮;北川两个自然保护区震后植被恢复模式效益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李娜;中宁县植被恢复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洪丹;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与地形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2224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224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