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耕地数量与质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15:39
【摘要】:耕地数量及质量是决定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利用及农业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信息。高精度的耕地空间分布、多层面的耕地利用格局及变化特征、动态的耕地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对农情监测、田间管理和粮食安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遥感技术因其大范围、高时效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耕地分布制图、耕地利用格局分析及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监测的研究中,但在耕地制图方法选取、耕地利用格局指标体系构建及耕地质量指标动态变化获取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本研究以中国及湖北省为研究区,采用多源遥感数据、气象及地形数据、耕地及土壤样本数据、农业统计数据,围绕耕地数量及质量开展大区域时空变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在耕地数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耕地质量研究,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多源遥感数据融合耕地制图。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优化模糊一致性打分法(MFAS),采用七套地表覆盖遥感数据集进行中国区域的耕地融合制图。从训练样本数量、输入遥感数据集质量和地形地貌三方面设置不同情景组合,分析不同数据融合方法的优缺点和区域适宜性,提出融合算法选择策略并得到中国最优耕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样本数量、输入耕地遥感数据集质量和地形地貌是决定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算法精度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输入数据、景观地形和应用目的。训练样本数量大小是决定GWR融合精度是否高于MFAS融合精度的关键。MFAS方法对于输入耕地遥感数据集的质量和地形地貌变化更为敏感。从生产用于全球经济、生物物理和其他土地利用模型的全球或区域大尺度耕地分布图这一角度而言,MFAS是最优的选择。从生产高精度大尺度耕地比例图及分布图这一角度而言,GWR是最优的选择。(2)多层面耕地利用格局指标体系构建及时空变化分析。基于空间分辨率30米的GlobeLand30数据,计算耕地空间分布及变化、耕地面积及变化、耕地类型转移变化、耕地集约化程度及变化、耕地景观格局及变化等一系列指标。建立多层面高精度的中国耕地利用格局及变化指标体系,系统全面认识中国耕地及其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且伴随着破碎化加重的趋势。现有的耕地保护政策并没有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城市化为耕地流失且破碎的第一大原因,“退耕还林”为耕地流失的第二大原因。与耕地面积和破碎度上出现的消极状态相比,中国的耕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有了积极而显著的提升。(3)基于机器学习的耕地质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选取土壤有机质(SOM)作为耕地质量指标的代表进行方法探索。利用时序MOD09A1数据、气象及地形数据,计算MODIS地表反射率和植被指数的年平均值和最大值、坡度、坡向和地形湿度指数。利用四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湖北省多年耕地SOM空间分布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实现耕地质量指标的动态遥感提取。并分析湖北省耕地数量及质量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MODIS数据的地表反射率和植被指数是SOM含量预测的关键因素。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对于湖北省的耕地SOM含量空间分布预测效果最佳。湖北省耕地SOM含量“南高北低”,2000-2017年SOM含量总体呈现略微增长。鄂北大量SOM含量较低的土地在近18年间被开垦为耕地,而鄂东地区的优质耕地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如城市化)的影响而流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27
【图文】:

路线图,总体技术,路线,遥感监测


图 1.1 总体技术路线Figure 1.1 Workflow of this study1.4 论文结构本论文共包括 6 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首先介绍耕地数量及质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接下来分别对耕地数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和耕地质量遥感监测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对于耕地数量时空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从耕地空间分布遥感提取方法和耕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方法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耕地质量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从耕地质量内涵演变、耕地质量涉及的数据源和指标、耕地质量指标遥感监测方法三方面进行阐述。在总结归纳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总体技术路线。最后是本论文的结构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区域和数据准备。首先从研究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自然条件(气候、地形、耕地分布、主要农作物)进行介绍说明。其次对论文所用到的地表覆盖遥感数据集、MODIS 数据、耕地及土壤样本数据、农业统计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的获取途径、预处理方法及主要用途进行详细说明。第三章针对引言中当前研究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围绕多源遥感数据融合耕地制图研究展开。

地理位置,范围,行政区,县级行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本研究的目标是整合丰富的遥感数据源,结合自然、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因素,利用多种融合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探索快速、准确提取大范围耕地数量及质量指标的方法,分析其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究自然人为因素对耕地时空变化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区的确定上,虑区域范围及代表性;在数据源选择上,应充分利用多套现有的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和中分辨时间序列数据集。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区和数据准备工作。2.1 研究区域选择2.1.1 研究区概况本文选择中国为主要研究区,其中第五章对于耕地土壤有机质的预测,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区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区域范围为 73°E ~ 135°E,3°N ~ 53°N(图 2.1)。陆地面积 9 km2。人口数量 13.9 亿。全国包含 34 个省级行政区,334 个地级行政区,2851 个县级行政区北简称“鄂”,中国省级行政区之一,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界于 29°N ~ 33°N,108°E ~ 116间(图 2.1)。湖北省土地总面积 18.59 万 km2,常住人口 5902 万人。全省包括 13 个地级行,103 个县级行政区,1234 个乡级行政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弦;;数据集采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年12期

2 Long-xiang WANG;Xiao-she DONG;Xing-jun ZHANG;Yin-feng WANG;Tao JU;Guo-fu FENG;;TextGen:用于新型存储系统基准测试的真实文本数据集生成方法(英文)[J];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2016年10期

3 刘娟;朱翔鸥;刘文斌;;基于交互信息的数据集特征结构研究[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4年01期

4 沈雯漪;;大型数据集数据挖掘算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年16期

5 职为梅;郭华平;范明;叶阳东;;非平衡数据集分类方法探讨[J];计算机科学;2012年S1期

6 吴克寿;曾志强;;非平衡数据集分类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年09期

7 付优;;非平衡数据集的分类[J];电力学报;2010年04期

8 张缨;周红俊;李建军;刘根林;郑樱;郝春霞;王一吉;康海琼;卫波;;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之核心数据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9期

9 高嘉伟;梁吉业;;非平衡数据集分类问题研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08年04期

10 苗卿;单立新;裘昱;;信息熵在数据集分割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缪国宇;刘洪鹏;苏文学;刘荣生;赵相东;;基于数据仓库的企业指标分析系统[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子恒;齐勇刚;刘军;;路面交通标志检测调研:数据集及算法[A];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3 郭景峰;杜京;马倩;邹晓红;;一种基于数据集性质的快速等差模式聚类算法[A];第二十五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8年

4 孟烨;张鹏;宋大为;王雷;;信息检索系统性能对数据集特性的依赖性分析[A];需将论文集名称修改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2013年

5 田捷;;三维医学影像数据集处理的集成化平台[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冷传良;;飞机化铣成样板划线数据集设计方法探索[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7 范明;魏芳;;挖掘基本显露模式用于分类[A];第二十一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4年

8 刘通;张宇献;;基于加权平均数的模糊聚类有效性函数[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9 林荔;林铖;;福建省小时风速数据集研制及应用[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0 深度信息化:应用支持与智能发展[C];2018年

10 于爱荣;刘晓明;曹雷;王俊;;NET Web Services数据集在Delphi中的处理与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梦然;最大规模婴儿微生物组数据集建立[N];科技日报;2018年

2 记者 张梦然;癌症学研究公布最新数据集[N];科技日报;2018年

3 记者 王莉英;行政审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年底超80%[N];深圳特区报;2017年

4 记者 金昶 通讯员 陈斯音;我国发布首款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产品[N];中国海洋报;2017年

5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宛霏;为AI领域“造血”[N];中国青年报;2017年

6 记者 罗旭;全球人工智能挑战赛开赛[N];光明日报;2017年

7 记者 刘钊 通讯员 徐文慧 杨溯;自主研发数据集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热[N];中国气象报;2015年

8 冉瑞奎 刘晓林 戴艳萍;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集问世[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通讯员廖雅琴记者冯竞;“国人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完成[N];科技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张梦然;科学家以图片数据集揭秘“生命奥秘”[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迪;耕地数量与质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孙秀宝;基于CMA-LSAT v1.0数据集的近百年全球陆表气温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刘皓;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再识别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4 王建培;聚类有效性分析及其在电学层析成像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7年

5 杨勋;跨视域行人再识别若干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6 纳赛尔 阿里 穆罕默德 巴拉卡特;复杂化学数据的知识发现新型化学计量学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李宏;面向应用领域的分类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余雳;虚拟可视鼠样品制备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超;高阶多数据集建模新方法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10 申彦;大规模数据集高效数据挖掘算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远旭;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医疗数据处理与分析[D];厦门大学;2018年

2 曹鑫;星环科技Sophon平台分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9年

3 刘宁;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性别分类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9年

4 翁飘;复杂环境下路面裂缝分割算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5 连志康;面向动态数据集的隐性知识外显案例属性约简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6 杨壮;面向Bin Picking的虚拟数据集构建及智能识别方法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7 邓世超;基于时空融合模型的南方丘陵区水稻识别与监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8 尹海波;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自动睡眠分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霍东雪;基于集成学习与不平衡多标签数据集的儿科常见病预测模型构建[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10 张道福;局部社区发现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6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36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0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