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还田方式对腐解特征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1:04
【摘要】:秸秆中含有丰富C、N、P、K等营养元素,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在秸秆还田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丰富的科研成果。在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生产背景下,如何避免因秸秆资源浪费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及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成为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针对秸秆还田时如何将秸秆长度、秸秆埋深等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能降低农机具作业能耗,又不影响秸秆还田后的腐解及提升土壤肥力,在北方地区大农机作业条件下,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侧重于秸秆长度、还田量和秸秆埋深等因素对秸秆的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和与腐解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作业条件下节本增效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合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两年的秸秆还田期内,秸秆腐解率和秸秆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释放趋势一致,呈现为前期快、后期慢。随着秸秆长度和埋深增加,均逐渐降低,但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当秸秆还田量是4800 kg/hm~2时,秸秆腐解率最大,为73.32%,秸秆TOC、TN、TP、TK释放率也达到最大,分别为:75.89%、74.38%、78.64%、93.45%。(2)随着秸秆长度和埋深的增加,秸秆腐解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AWCD值)、丰富度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均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秸秆还田量为4800 kg/hm~2时,对促进秸秆腐解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影响最大。(3)本研究通过秸秆长度、还田量和埋深单因素及三因素交互作用表明,当秸秆长度为15 cm,秸秆量为4800 kg/hm~2,秸秆埋深为5 cm时,秸秆腐解率、养分释放率、秸秆腐解微生物AWCD值、H、D和E均达到最高,此时土壤容重最低,孔隙度最大。(4)基于博弈论综合赋权法确定了秸秆单一腐解效果评价指标权重次序为:秸秆腐解率AWCD值HTOCTND=ETPTK,影响秸秆综合腐解效果的各试验因素的主效应表现为:秸秆量秸秆埋深秸秆长度。秸秆长度与秸秆量、秸秆埋深与秸秆量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秸秆长度与秸秆埋深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通过建立模型及响应曲面优化分析,得到促进秸秆腐解的最佳还田方式为:秸秆长度5-10 cm,秸秆量4400-5920 kg/hm~2,秸秆埋深6-11 cm。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41.4
【图文】:

秸秆,试验因素,交互效应


2,秸秆埋深 6-11 cm。图3-34 试验因素对秸秆综合腐解效果的影响Figure 3-34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on comprehensive decomposition of straw图 3-35 秸秆长度和秸秆量对秸秆综合腐解效果的交互效应Figure 3-35 Coupling effect of length and quantity on comprehensive decomposition of straw

秸秆,交互效应,长度


41图 3-35 秸秆长度和秸秆量对秸秆综合腐解效果的交互效应igure 3-35 Coupling effect of length and quantity on comprehensive decomposition of st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桂香;陈林;张丛志;张佳宝;;温度水分对秸秆降解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影响[J];土壤;2015年05期

2 吕鹏超;梁斌;隋方功;李俊良;郭新璞;周美华;刘庆花;;不同绿肥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5年04期

3 矫丽娜;李志洪;殷程程;崔钰曼;张婷;;秸秆还田深度对黑土腐殖质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年02期

4 张居敏;贺小伟;夏俊芳;张顺;翟建波;桂鹏;张彪;;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机功耗检测系统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8期

5 向欣;罗煜;程红胜;沈玉君;王延昌;张玉华;;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沼气工程技术筛选[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8期

6 宫元娟;周铁;张旭东;;玉米机械化生产机具的临界规模及机具配备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7 吴雪;王坤元;牛晓丽;胡田田;;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构建及其对水肥供应的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8 韩雅娇;朱新萍;杨宝和;K G 卡迪罗夫;贾宏涛;;土壤湿度和机械长度对棉花秸秆分解率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9 赵伟;陈雅君;王宏燕;李传宝;刘佳斌;高寒;;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土壤氮素和物理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年06期

10 韩新忠;朱利群;杨敏芳;俞琦;卞新民;;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保平;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婷;纤维素降解菌发酵麦秸对绵羊生长性能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7年

2 朱靓;我国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黄帆;稻麦轮作体系下种养废弃物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牛怡;两种耕作方式下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特征与养分释放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5 汪玉芳;作物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培肥增产的效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6 郑丹;不同条件下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路文涛;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冯毅;秸秆中钾的提取及回收利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37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37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e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