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坡耕地农作物套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机理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13:55
【摘要】:在我国南方土石山区,耕地资源中坡耕地占有很大比例,是山区重要的农业资源,也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水土流失一方面淤积河道、水库等水利工程,缩短工程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引起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地力下降等问题,尤其是在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西南山区,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地石漠化问题已经受到政府、科研团体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有别于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的水土流失,除去土壤特性、地形和降雨等不易控制的因素,农作物的类型和种植模式成为影响水土流失的可变因素。针对这一可变因素,本研究拟通过野外考察,设计不同雨强、坡度和种植模式的水土流失模拟实验,以期揭示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机制,提出最佳水土保持套种模式。实验设置三个雨强(60mm/h、90mm/h、120mm/h),三个坡度(15°、20°、25°),和七种不同的模拟种植模式进行相互交叉模拟实验。具体为平均高度为15cm的单种模式、60cm的单种模式、200cm的单种模式,平均高度为15+60cm的套种模式、15+200cm的套种模式、60+200cm的套种模式、15+60+200cm的套种模式。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在降雨初期,土壤含水量较低,入渗能力较强,坡面难以产生径流;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入渗能力下降并趋于稳定,坡面开始产流。地表开始产流后的5min至10min内径流量迅速增加,之后,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入渗能力基本不变,从而形成较稳定的坡面径流。在60mm/h、90mm/h、120mm/h条件下,200cm单种模式的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2.99ml/s、18.69ml/s、23.83ml/s;60cm单种模式的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0.09ml/s、14.98ml/s、20.97ml/s;15cm单种模式的平均径流量分别为8.75ml/s、13.54ml/s、18.31ml/s;15+60cm套种模式的平均径流量分别为8.49ml/s、12.68ml/s、17.17ml/s;15+200cm套种模式的平均径流量分别为9.06ml/s、13.54ml/s、18.41ml/s;60+200cm套种模式的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0.54ml/s、15.22ml/s、19.43ml/s;15+60+200cm套种模式的平均径流量分别为7.5ml/s、11.78ml/s、16.64ml/s;七种种植模式的总径流量从大到小依次为:200cm单种模式60cm单种模式60+200c m套种模15+200cm套种模式15cm单种模式15+60cm套种模式15+60+200cm套种模式;高杆作物单种模式的径流量较大,高杆与低矮作物套种模式的径流量较小。(2)套种与单种模式相比,高杆与低矮作物套种模式的含沙量变化最小。200cm单种模式、60cm单种模式、60+200cm套种模式,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整个过程的径流含沙量及变化幅度均较大,其中,200cm单种模式的径流含沙量在0.0074-0.064g/ml之间、60cm单种模式的径流含沙量在0.0013-0.027g/ml之间、60+200cm的径流含沙量在0.0028-0.041g/ml之间;15cm的单种模式、15+60cm的套种模式、15+200cm的套种模式、15+60+200cm的套种模式的径流含沙量及变化幅度均很小,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径流含沙量呈现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其中,15+60+200cm的多种作物套种模式的含沙量变化最小,在0.00001-0.005g/ml之间。(3)套种与单种模式相比,次降雨条件下高杆作物单种模式的总侵蚀量较大,套种低矮作物模式的侵蚀量较小。其中200cm单种模式侵蚀量最大,15+60+200cm套种模式侵蚀量最小。在雨强为60mm/h、90mm/h、120mm/h时,不同坡度下,200cm单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分别在464-770g、704-1997g、1024-2890g之间;60+200cm套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分别在111-368g、279-832g、518-1139g之间;60c m单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分别在14-131g、207-449g、649-1428g之间;15+200cm套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分别在60-100g、90-299g、126-183g之间;15+60cm套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分别在23-52g、28-75g、42-63g之间;15cm单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分别在4-21g、54-26g、65-86g之间;15+60+200cm套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分别在3-9g、14-37g、54-119g之间。表明高杆作物单种模式(60cm单种,200单种)和60+200cm套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均较大,而15cm单种模式、15+60cm套种、15+200cm套种和15+60+200cm套种模式的总侵蚀量均较小,所以,套种低矮作物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关键。(4)套种与单种模式相比,单种模式的产流时刻较早,200cm单种模式的开始产流时刻最早。在60mm/h、90mm/h、120mm/h雨强下和不同坡度下,200cm单种模式的开始产流时间的平均值约为1.5min、1.27min、1min;其次是60cm单种模式和60+200cm套种模式的开始产流时间较早;15cm单种、15+60cm套种、15+200cm套种、15+60+200cm套种等模式的开始产流时间均较慢;其中,15+60+200cm套种模式的开始产流时间的平均值约为2.65min,2min、1.82mi n,该套种模式开始产流时间最慢。(5)套种与单种模式相比,在侵蚀泥沙颗粒组成方面,低矮单种作物和高低搭配套种模式下侵蚀泥沙以粉粒为主;单种高杆作物侵蚀泥沙以砂粒为主。200cm单种和60cm单种模式的侵蚀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砂粒为主,且细砂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47.89%、40.83%。15cm单种、15+60cm套种、15+200cm套种和15+60+200cm套种模式侵蚀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粗粉或细粉为主。在整个土壤侵蚀过程中,土壤侵蚀颗粒在变化,前半阶段的土壤侵蚀颗粒中的粘粒和细粉粒的所占比例均比后半阶段高;所对应的砂粒比后半阶段低。(6)通过系统分析认为,与单种模式相比,套种模式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而在套种模式中,套种低矮作物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关键。结合西南山区的耕种习惯,在玉米地中套种豆类、马铃薯和红薯等作物,既有利于该区域水土流失的防治,又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7.433
【图文】:

坡耕地农作物套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机理模拟研究


实验样地农作物不同高度的测量Fig.3-1Measurementofdifferentheightsofcropsonexperimentalplots

坡耕地农作物套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机理模拟研究


模拟降雨仪器Figure3-2simulatedrainfallapparatu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义兰;杨华;蒋选利;王忠平;;钩藤与5种中药材套种模式效益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09期

2 刘兴利;棉—麦套种模式[J];中国棉花;2005年01期

3 闻锋;几种大田套种模式简介[J];农村经济与科技;1998年09期

4 何建烂;;花生-木薯套种模式分析[J];南方农业;2016年27期

5 魏国军;;孜然三种高效套种模式及栽培要点[J];甘肃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6 冯金玲;郑新娟;杨志坚;陈世品;陈辉;;套种模式对油茶生长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5年04期

7 徐永杰;汪阳东;周席华;章承林;高大雄;周欢;;油桐幼林不同套种模式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01期

8 褚吉林;孔明生;;无公害银杏标准化栽培技术及高效间套种模式[J];农技服务;2010年09期

9 田金余;李群;蒋宝维;黄海燕;李华平;印钰;陈富荣;;无公害银杏标准化栽培技术及高效间套种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10 陈传胜;;果园套种模式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顾增义;张新国;刘爱美;张为勇;张书侠;;金乡县棉花高产创建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问题[A];山东省棉花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13年

2 戴照义;李金泉;郭凤领;;湖北江汉平原瓜棉套种模式研究[A];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中原;王谧;肖贤芳;张孝成;杨先发;;江汉平原棉花套种晚熟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庞梅 张霞 王干 孙广钦;药材生长搬新家 林粮果药乐哈哈[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林仑;坊南村积极推广粮菜立体间作套种模式[N];咸阳日报;2008年

3 俞春涛 徐守滨;江苏特粮特经作物套种模式多[N];江苏科技报;2006年

4 古艳 本报惠水记者站 施国俊;高镇镇新型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N];黔南日报;2011年

5 王科军 穆晓阳;麦、棉、瓜、菜四熟套种模式技术要点[N];周口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傅仁斌;推介一种高效套种模式[N];湖南科技报;2006年

7 ;黄淮棉区棉瓜菜间套种模式[N];江苏科技报;2006年

8 衡水市园林管理局 王燕春;繁育苗木的几种套种模式[N];河北科技报;2010年

9 记者 王涛 通讯员 李纲陵 李建刚;宁县苹果套种模式助增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10 罗招荣邋宋芳;乐安套种模式催生“金蛋蛋”[N];抚州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安吉平;坡耕地农作物套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机理模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璐;葡萄园种养结合模式与套种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倪乐;不同套种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雷公藤甲素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4 胥清利;不同套种模式马尾松群落学特征对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郑灏;不同套种模式下油茶幼林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6 潘昌平;景宁县惠明茶与香榧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年

7 张华明;红壤坡地果园不同套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39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39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c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