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生物炭对东北草甸黑土水力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3 14:24
【摘要】:近年来由于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持续下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的生物炭,可以施加到土壤中对土壤进行修复改良,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本文主要分析生物炭对东北草甸黑土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包括施加生物炭土壤老化时水力性质的改变;持续四年在土壤中施加生物炭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试验地点选择在北安市红星农场,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基础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对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黑土进行水力特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炭和土壤有着不同的水力特性,施加生物炭土壤由生物炭粒子和土壤构成,其水力特性与未施加生物炭土壤不同。本文假设土壤和生物炭均满足van Genuchten(VG)模型,推导出施加生物炭土壤的水力学模型。推导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土壤的特性和VG土壤模型有差别,与多孔隙土壤模型更加类似。(2)试验结果发现,东北草甸黑土施加生物炭后的水力特性并不满足理论推导的土壤模型,在较低吸力下,施加生物炭土壤含水率的试验值明显高于模型预测值,这表明施加生物炭的土壤与理论模型相比出现了较多孔隙。本文结合试验结果,修正了推导的土壤模型,当生物炭的施加量不大于100t?hm~(-2)时,修正后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测定值吻合较好,两者之间的最大误差小于5%。修正后的土壤模型与VG模型非常接近,这表明采用VG模型近似描述施加生物炭土壤的水分特征是较为合理的,结合Mualem理论还可以给出施加生物炭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3)本文假设生物炭和土壤在相同基质吸力下的不同含水率是由数量不等、孔径相同的毛细管决定的。通过试验分别测定生物炭和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基于毛细管模型能够给出施加不同比例生物炭土壤中的毛细管总数量。利用毛细管的孔径和总数量,继而推导出施加生物炭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利用土柱渗透试验对毛细管模型进行了验证,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偏差小于15%,这表明采用毛细管模型对土壤中的水分运动进行计算较为准确。(4)田间试验研究发现,在东北草甸黑土中施加生物炭,随着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增加;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总有机炭含量逐渐增加;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也逐渐增加。测定土壤孔隙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到土壤中,会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分的传输和保留,进而提高东北黑土土壤的导水性和持水性,因此在农业生产上,施加生物炭可以改良东北草甸黑土土壤的水力特性。(5)为研究东北自然条件下生物炭的老化对草甸黑土土壤的长期影响,本文对2015年施用生物炭后的土壤连续测定四年。2015-2018年的测定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的土壤老化一年后,土壤特性已经开始变化,土壤的含水率略有下降、容重增加、孔隙度下降;施加生物炭的土壤在四年时间里,土壤的持水量持续减少、凋萎系数略有增加,这使得作物可利用水降低,土壤保持和供释水分的能力与刚施加时相比逐渐下降。生物炭老化使得生物炭粒子和土壤团聚体结合得更加紧密,土壤中的孔隙会逐渐减少,导致土壤的含水率和导水率都会随时间下降。虽然土壤中的生物炭性质稳定,但在四年的时间跨度下,土壤特性仍然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6)为研究生物炭施用年限和施用量对东北草甸黑土土壤指标及水力特性产生的影响,选择25、50、75、100t?hm~(-2)四种处理连续施加四年。2015-2018四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持续施加生物炭两年后,施加量为75、100t?hm~(-2)的土壤各基质吸力下的含水率增幅都很小,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均会缓慢增加。持续施加生物炭三年后,施加量为50、75、100t?hm~(-2)的土壤水力特性变化很小。持续四年生物炭施加量为100t?hm~(-2)土壤的作物可用水呈现下降的趋势。(7)利用测定的施加生物炭土壤的数据,数值计算了降雨入渗后土壤中的水分运动及分布,通过对比计算值和试验测定值来验证本文模型的准确性,并探究生物炭对草甸黑土土壤持水保肥机理。结果表明,本研究可以较准确的给出东北草甸黑土中的水分运动,该计算结果能为东北黑土施加生物炭提供理论指导。计算结果还表明,降雨后施加生物炭土壤层的含水率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大而增加,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施加的生物炭对底层土壤的含水率基本没有影响。(8)对东北草甸黑土施加生物炭老化土壤的降雨入渗研究表明,采用van Genuchten/Mualem(VG-M)模型进行水分运动计算有时会产生偏差,VG-M模型不能精准描述施加生物炭土壤的水力学特性;另外,连续四年施加生物炭土壤的降雨入渗研究表明,持续施加生物炭对东北草甸黑土土壤的水力特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施加的生物炭累积到一定量后,其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2
【图文】:

场地位置,1试验,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与方法地点和试验材料点选择在农垦北安管理局红星农场试验基地(北纬 48°02′~48°17′,该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境内,试验区场地位置如图 2 1 所示土区,位于柳毛河、鸡爪河流域,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燥,夏季高温多雨,降雨时间集中,年降水量多介于 450~650mm,其为 402mm,约占年平均降雨量的 75%。该地区黑土层土质肥沃,非面积达 58.8Khm2。数据资料显示,该地区活动积温为 2250.1 摄氏度大地下水埋深 40m,冻深最大约为 3.0m[114]。该地区多为有坡度的耕作导致土壤板结、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黑土层严重流失北草甸黑土,以粗粉沙和粘粒最多,各占 30%~40%,容重 1.0~1.3g性均较好,总孔隙度多在 40%~60%,毛管孔隙可占 20%~30%,通

照片,生物炭,照片,基本性状


图 2 2 生物炭照片Fig.2-2 Photograph of Biochar表 2 1 试验区土壤基本性状Tab.2-1 Basic soil features in the test area颗粒组成碱解氮(mg kg-1)速效磷(mg kg-1)速效钾(mg kg-1)有机(g k砂粒(>0.02mm)粉粒(0.02~0.002mm)粘粒(<0.002mm)22.17% 43.68% 34.15% 221 16.3 158 61表 2 2 试验区采用的生物炭基本性状Tab.2-2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biochar were used in the test area生物炭 粒径 全碳 全氮 全磷 全钾 pH 制备条秸秆炭0.1~2.5mm 71.16% 1.56% 0.72% 1.64% 9.28 无氧、4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重庆;王晖;江小燕;黄荣;曹亦俊;;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年01期

2 杨德毅;吾建祥;潘明正;刘莉;虞冰;马婧妤;;施用不同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年02期

3 孙晓鹏;;生物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9年02期

4 孔德国;周岭;李坷;张红美;;炭化时间对长、短绒棉基生物炭性能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7年10期

5 苗微;孟军;兰宇;韩晓日;陈温福;;陈化处理对稻壳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孙涛;朱新萍;李典鹏;顾祝禹;张佳喜;贾宏涛;;不同原料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7 李佳燕;陈兰;喻婕;戴智强;张震;王娜;;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年07期

8 蒋春燕;石凤丽;李英杰;田森林;;生物炭制备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9年05期

9 宋婷婷;赖欣;王知文;方明;杨殿林;居学海;李洁;张贵龙;;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03期

10 唐行灿;陈金林;;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向淋;高瑞丽;付庆灵;朱俊;胡红青;;氧化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铅的吸附[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4 周健;陈氏边陲;胡红青;;4种生物炭对水稻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5 李荭荭;刘雨庭;陈炎辉;王尚礼;王明光;李云云;谢团辉;王果;;生物炭添加对镉、铅在土壤-水稻体系中迁移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6 陈思慧;陈振焱;张亚平;许伟伟;任静华;沈凯;;铁基生物炭对镉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7 庄志成;王宜志;王兰;吕宏虹;唐景春;;生物炭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8 王雅伦;孙秀云;王连军;;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A];2018年全国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暨创新技术联盟中心筹备会论文集[C];2018年

9 王雅伦;李桥;赖佳;孙秀云;王连军;;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10 李艳梅;孙焱鑫;廖上强;杨俊刚;孙娜;;不同原料与温度制备生物炭的性质及其农用潜力分析[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险峰 李纯;生物炭产业亟须政策扶一把[N];农民日报;2018年

2 记者 葛传东;我省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辽宁日报;2017年

3 张宜军 本报记者 朱勤;用秸秆制成的生物炭肥 耐旱除虫增产[N];辽宁日报;2017年

4 记者 陈云芬;生物炭与作物健康栽培院士工作站挂牌[N];云南日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生物炭拓展秸秆还田新路径[N];农民日报;2017年

6 于险峰 张仁军;生物炭拓宽秸秆还田新路径[N];山东科技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遂昌竹炭赢得国际赞誉[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黑色黄金”养护黑土地[N];农民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晔;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湘奇;铁改性生物炭去除水体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催化行为与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2 阎海涛;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的改良效应及其微生态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3 范方宇;玉米秸秆水热炭化和热解法制备生物炭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4 周莉;生物炭—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体铜镉的去除性能与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5 袁s

本文编号:2739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39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3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