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施肥对两种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化学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3 17:29
【摘要】:土壤有机碳(SOC)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化学结构和成分所决定。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的土壤组分之间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因而其化学性质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我国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两种典型农田土壤:潮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径分组方法,将SOC分为粗颗粒(0.25 mm)、细颗粒(0.053-0.25 mm)和矿物结合态组分(0.053 mm)。对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组分进行碳氮含量和有机碳化学成分的测定,综合分析土壤有机碳内部化学性质的动态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处理中,潮土和红壤均表现为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含量高于细颗粒及粗颗粒有机碳组分。潮土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占比最高,均达到70%以上,其次是细颗粒组分,粗颗粒组分最低。红壤中矿物结合态组分比例均达到80%以上,粗颗粒有机碳组分含量其次,细颗粒有机碳组分含量最低。2.三种施肥处理下潮土和红壤的土壤全氮含量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均有提高,氮肥处理下的潮土和红壤全碳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处理下潮土C/N变化差异为:对照(CK)单施氮肥(N)氮磷钾配施(NPK)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红壤不同处理C/N比值则正好相反,表现为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配施(NPK)不施肥(CK)单施氮肥(N),这是由于氮肥处理使土壤酸化,全碳含量较低,而全氮含量受到影响较小,因而C/N比值最低。此外,施肥后土壤全碳含量得到提高,而红壤地区氮素淋溶问题严重,使得总C/N与CK相比有所下降。潮土不同施肥处理均表现为细颗粒组分碳氮含量低于其他两个组分,间接表明土壤细颗粒(微团聚体)与碳氮较难结合。C/N同样也表现为细颗粒组分含量最低,粗颗粒组分含量最高的现象,表明粗颗粒组分土壤分解程度较低。红壤全碳含量除NPKM处理受有机肥施用影响,表现出细颗粒组分全碳含量高于粗颗粒组分的现象外,其余均随土壤粒径的减小而减小。此外,土壤C/N比值同样也随土壤粒径的减小而减小,说明粗颗粒组分土壤分解程度最低,矿物结合态组分土壤分解程度高。3.两种土壤有机碳的Py-GC/MS结果表示,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中木质素类化合物含量,有机肥化肥配施的效果最明显。对不同组分有机碳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潮土中木质素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以及来源于微生物的脂肪族化合物均在粗颗粒有机碳组分中大量积累,而来源于植物的烷烃和烯烃类物质在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中得以积累,木质素类化合物在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中含量基本为零或是含量非常低。祁阳红壤木质素类化合物同样表现出在粗颗粒有机碳中积累,在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中除NPKM处理依旧含有部分木质素类化合物外其余各处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中均不含有木质素类化合物的现象,但受红壤性质的影响,多糖类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的分布规律不明显。含氮化合物的种类较少含量较低,未发现明显的规律性。此外,从图谱特征来看,在同一类型的土壤中,各个组分中几个不同处理的图谱特征较为相似,粗颗粒有机碳组分中所含物质种类较多,各处理之间化学物质有一定的重复,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中各处理物质种类相似程度高,峰值特征也较为一致,说明在同样的分解程度下,土壤有机碳化学成分相似程度较高,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分解程度最高,各处理间化学成分相似性最强。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
【图文】:

点分布,长期定位试验


我国两个长期定位试验点分布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蒙;李晓兵;;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8年02期

2 徐均华;黄国强;菅攀峰;胡庆辉;李智勇;郭松;柳立;江智敏;;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18年02期

3 黄锦学;熊德成;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杨玉盛;;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7年01期

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7年02期

5 马昕昕;;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6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李翔;韩燕梁;;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7 邓飘云;陈建国;闫文德;;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8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王欣;常伟东;;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土壤;2014年05期

9 王东波;陈丽;;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7期

10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平春;;赤峰市小流域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成龙;陆晓辉;崔丽峰;;贵州省农业土壤有机碳和氮化学计量在近50年里的变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雷娜;;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3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沂林;潘剑君;;寒温带与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营;郭鑫年;刘汝亮;王世荣;;宁夏灌区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用技术手段恢复黑土肥力[N];科技日报;2017年

2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4 ;拿什么留住你,黑土地[N];农民日报;2015年

5 记者 李大庆;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婧;全球和样带尺度森林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阿里凯(KASHIF ALI KUBAR);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黄金权;水力侵蚀作用下小区尺度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D];湖南大学;2014年

4 魏宗强;城市封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3年

5 张勇;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6 黄晓磊;稻麦轮作系统中弱晶质氧化铁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姜义亮;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8 张文娟;气候变化与放牧管理对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9 任立宁;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10 沈雅飞;除灌、采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伟;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相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年

2 罗梦娇;半干旱黄土区退耕林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延安大学;2019年

3 张瑶瑶;甘南州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9年

4 张倩;长期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5 尹艳;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6 张星星;不同树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7 赵玉皓;长期施肥对两种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化学性质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锐;土壤有机碳Vis-NIR光谱信号挖掘及其预测精度提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9 王永慧;华北潮土不同地力土壤有机碳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10 张美玲;西南沿边南卡江支流土壤有机碳格局及其影响因子[D];云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39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39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9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