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产酸真菌对土壤养分变化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21 15:52
  本试验是在河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完成,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极大的帮助,以产草酸的草酸青霉菌11和产乳酸的黑曲霉H1为出发菌株,进行了菌株培养特性、土培条件下菌株土壤营养动态变化影响、菌株对玉米抗逆以及田间增产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草酸青霉I1和黑曲霉H1的培养特性:以菌丝体干重及菌落直径增长速度为指标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综合菌株产量和经济因素,筛选出最佳培养条件为:草酸青霉11,蔗糖30g,(NH4)2SO45.9g, pH7(黑曲霉H1,葡萄糖31.6g,NaNO37.7g, pH5), KCl0.5g, MgSO4·7H2O0.5g, FeSO4·7H2O0.01g, K2HPO41.0g,蒸馏水1L。(2)土培条件下菌株对土壤营养动态变化影响:添加草酸青霉11和黑曲霉H1后,土壤的pH值显著降低,有效磷、交换性钙、镁和有效性铁、铜、锌含量显著增加,有效锰含量显著减低。当土壤中加入微生物所需大量营养元素后,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增强,增加了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总体上,草酸青霉菌I1增加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性的能力高于黑曲霉H1。添加草酸青霉11处理与对照相比...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产酸真菌对土壤养分变化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不同碳源下M和m的菌丝干重Fig.lEffectofdifferentcarbonsourcesonthehyphadryweightof11andHI

碳氮比,直径增长,菌落直径,培养皿


HI图5不同碳氮比下U和HI的菌丝干重Figures Effect of different C/N on the hypha dry vveight of 11 and H1—?—10:180 - ~ii~20:lX M —*—40:1A 70 - —^80:1I 30 :广/? —36789 10 2 3 4 5II 时间(d) HI图6不同碳氮比下n和HI培养皿菌落直径Fig.6 Effect of different C/N on the colony diameter of 11 and HI表2不同碳氮比培养液最后pH值Table 2 The finally pH of medium under different C/N10:1 20:1 40:1 80:1 160:1II 2.50 2.55 2.62 2.79 2.87HI 4.88 4.66 4.17 3.36 2.984.1.4 11和H1对培养初始pH的选择图7屮,II,pH5、6、7、8四个处理处理间不显著,较9为显著;HI, pH 5时较其它处理显著。图8中,11,pH 9处理起初增长较慢,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菌丝直径增长16

玉米叶,脯氨酸含量,干旱胁迫


CK 5.7a 5.3a 5.3a 4.7b 4.0bg) II 187a 161a 157a 154a 126aHI 199a 153a 152a 140a 108bCK 184a 152a 140a 121b 105bg) I] 93a 93a 85a 78a 75aHI 92a 84ab 82a 76a 62bCK T2h ^ 61b和HI对PEG-6000干旱胁迫下玉米叶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Pro)是拉物组织中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可游离并广泛存在于椬物体内。在干热冻等逆境条件下,会造成脯氨酸在许多植物体内含量大量增加。累积的脯氨调节拉物细胞质外,仍然在稳定生物大分子结构、减少细胞酸度、去除氨的毒害氧化还原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含量可作为植物抗逆性生理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抗早性。以看出随着PEG-6000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玉米的干旱胁迫性增加,玉米幼苗体含量显著培加。II和HI菌剂的施用进一步的增加了植株体内脯氨酸的累积,能干旱胁迫的作用,其中11对玉米的抗旱效果要好于HI。—^1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草酸青霉菌产酶条件优化及其秸秆腐解能力[J]. 耿丽平,陆秀君,赵全利,高宁大,刘文菊.  农业工程学报. 2014(03)
[2]棉花黄萎病生防芽孢杆菌Z-5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 张冬冬,姜军坡,朱宝成.  棉花学报. 2014(01)
[3]转基因耐草甘膦除草剂玉米CC-2喂养SD大鼠90天亚慢性毒性研究[J]. 陈德龙,张莳眉,邹世颖,刘一非,周忻,贺晓云,黄昆仑.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3(12)
[4]根瘤菌对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J]. 孟庆英,张娣,张春峰,郭泰,王囡囡,朱宝国,于忠和,贾会彬.  大豆科学. 2013(05)
[5]草甘膦毒性研究进展[J]. 周垂帆,李莹,张晓勇,俞元春.  生态环境学报. 2013(10)
[6]几株黑曲霉菌株的溶磷能力初探[J]. 闫博文,何艳,王一非,孙晔.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7]汞胁迫对大豆幼苗SOD和CAT活性的影响[J]. 许凯,秦樊鑫,耿丹.  种子. 2013(08)
[8]施用菇渣对土壤微生物、土壤肥力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郭宏敏,陈世昌,徐明辉,周云帆.  河南农业科学. 2013(07)
[9]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硫循环与光照的关系[J]. 王旭刚,徐晓峰,孙丽蓉,郭大勇,黄海霞,王发园.  土壤学报. 2013(04)
[10]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J]. 潘瑞.  农民致富之友. 2013(13)

博士论文
[1]新型转基因抗草甘膦玉米的培育及转基因玉米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D]. 李京.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的促生作用及G1菌株抗逆性研究[D]. 寇永磊.郑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4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44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3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