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13:25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发展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作为重要举措与方向,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对社会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农业产业是与生态建设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基础性产业,受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最大。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同时还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重大进展,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对于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是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也是湖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剖析湖北省农业产业发展,在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继而根据区域特征分区建议选择使用不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并深入分析农户对农业循环经济参与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构建了一套支撑体系框架,以促进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的指导下,...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4-3?2002-2011年资源循环冉利用指标评价结果??Fi.4-3?Evaluation?i*esults?of?resources?recclinindex?from?2002?化?2011??
Fig.4-7?The?obstacle?degree?of?agricultural?recycling?economy?classification??indicators?in?Hubei?province?in?2011??由图4-7可知,2011年资源减量投入因素的障碍度为24.?06%,是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障碍因素,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障碍度为19.12%,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因此,湖北省目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要考??虑如何在减少单位面积投入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及循环再利用率;??二是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5本章小结??本章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综合评价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结果是: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综合值由2002年的"差"上升到2011年的"良好",其发展过程??可W分为H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胆年之前的停滞发展阶段,该阶段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综合评价值3.5334
8.1支撑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应从W下7个方面着??手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图8-;1)。一是观念体系的支撑。观念决定行为,要使??全社会和各级主体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必须使全社会和各级主体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科技体系的支撑。科技力量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可提高搭建更多良好循??环链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结合。=是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撑。政府有力政策的支持与有效法律的保??护可W激励企业和个人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激励符合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四是财政金融体系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将在未来进入快速发展期,资金支持不足己成为普遍的瓶颈。湖北省也面临同样??的瓶颈,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加大资金支农投入的力度,从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五是管理体系的支撑。构建并完善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粗糙集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我国16家钢铁企业为例[J]. 佘元冠,王蒙.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7)
[2]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J]. 刘琳琳,杨力,张瑞兴.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09)
[3]转变发展模式 缓解煤炭行业压力——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园的发展之道[J]. 杨鸿杰,丁长青. 环境保护. 2013(12)
[4]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合作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 庄士成,汤建光. 经济问题探索. 2013(04)
[5]广义循环经济视阈下城市发展的绿色创新研究[J]. 李飞虎,李瑛. 科技管理研究. 2013(05)
[6]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首都圈生态产业链构建[J]. 母爱英,王建超,严飞.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2)
[7]中国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分析与发展对策[J]. 王小平. 中国流通经济. 2012(12)
[8]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发展研究[J]. 李宇,董锁成,王菲,王喆,张丽君.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1)
[9]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 田万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11)
[10]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安徽、湖南、青海省为例[J]. 姜丽群,罗辉. 学术探索. 2012(09)
博士论文
[1]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D]. 陈娟.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 李明.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 刘倩.河北农业大学 2011
[4]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D]. 杨敬宇.兰州大学 2011
[5]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 翟绪军.东北林业大学 2011
[6]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研究[D]. 陶伦康.西南政法大学 2007
[7]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D]. 何永贵.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
[8]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 夏春萍.华中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形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郁利燕.中央民族大学 2011
[2]土地开发整理案例研究[D]. 张捐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3]基于TAM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影响因素分析[D]. 何伟.云南财经大学 2010
[4]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 陈多娇.长春理工大学 2010
[5]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马鸿雁.西安理工大学 2010
[6]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高潮.山东师范大学 2009
[7]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定及模式选择[D]. 张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8]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 徐艳梅.重庆大学 2009
[9]湖北省循环型农业发展研究[D]. 孙林成.华中农业大学 2008
[10]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与对策思考[D]. 崔欣.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47661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4-3?2002-2011年资源循环冉利用指标评价结果??Fi.4-3?Evaluation?i*esults?of?resources?recclinindex?from?2002?化?2011??
Fig.4-7?The?obstacle?degree?of?agricultural?recycling?economy?classification??indicators?in?Hubei?province?in?2011??由图4-7可知,2011年资源减量投入因素的障碍度为24.?06%,是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障碍因素,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障碍度为19.12%,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因此,湖北省目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要考??虑如何在减少单位面积投入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及循环再利用率;??二是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5本章小结??本章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综合评价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结果是: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综合值由2002年的"差"上升到2011年的"良好",其发展过程??可W分为H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胆年之前的停滞发展阶段,该阶段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综合评价值3.5334
8.1支撑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应从W下7个方面着??手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图8-;1)。一是观念体系的支撑。观念决定行为,要使??全社会和各级主体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必须使全社会和各级主体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科技体系的支撑。科技力量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可提高搭建更多良好循??环链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结合。=是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撑。政府有力政策的支持与有效法律的保??护可W激励企业和个人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激励符合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四是财政金融体系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将在未来进入快速发展期,资金支持不足己成为普遍的瓶颈。湖北省也面临同样??的瓶颈,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加大资金支农投入的力度,从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五是管理体系的支撑。构建并完善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粗糙集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我国16家钢铁企业为例[J]. 佘元冠,王蒙.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7)
[2]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J]. 刘琳琳,杨力,张瑞兴.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09)
[3]转变发展模式 缓解煤炭行业压力——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园的发展之道[J]. 杨鸿杰,丁长青. 环境保护. 2013(12)
[4]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合作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 庄士成,汤建光. 经济问题探索. 2013(04)
[5]广义循环经济视阈下城市发展的绿色创新研究[J]. 李飞虎,李瑛. 科技管理研究. 2013(05)
[6]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首都圈生态产业链构建[J]. 母爱英,王建超,严飞.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2)
[7]中国服务业循环经济评价分析与发展对策[J]. 王小平. 中国流通经济. 2012(12)
[8]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发展研究[J]. 李宇,董锁成,王菲,王喆,张丽君.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1)
[9]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 田万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11)
[10]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安徽、湖南、青海省为例[J]. 姜丽群,罗辉. 学术探索. 2012(09)
博士论文
[1]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D]. 陈娟.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 李明.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 刘倩.河北农业大学 2011
[4]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D]. 杨敬宇.兰州大学 2011
[5]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 翟绪军.东北林业大学 2011
[6]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研究[D]. 陶伦康.西南政法大学 2007
[7]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D]. 何永贵.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
[8]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 夏春萍.华中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形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郁利燕.中央民族大学 2011
[2]土地开发整理案例研究[D]. 张捐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3]基于TAM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影响因素分析[D]. 何伟.云南财经大学 2010
[4]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 陈多娇.长春理工大学 2010
[5]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马鸿雁.西安理工大学 2010
[6]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高潮.山东师范大学 2009
[7]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定及模式选择[D]. 张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8]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 徐艳梅.重庆大学 2009
[9]湖北省循环型农业发展研究[D]. 孙林成.华中农业大学 2008
[10]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与对策思考[D]. 崔欣.成都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47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4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