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特征及储量估算
发布时间:2021-02-23 18:03
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喀斯特地区由于比较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复杂的地形背景,土壤及其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了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本文以黔中喀斯特小流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该地区表层(0-20cm)土壤以及部分剖面土壤的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进行分析测定,通过传统统计和ArcGIS软件中地统计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同时测定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容重,利用其容重对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计算,再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作出估算,采用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对黔中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进行分组并测定不同组分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通过对土壤样品所测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流域内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表现出含量高、变异性弱的特征。土壤总有机碳平均含量为31.13g/kg,变化范围为1.34-191.13g/kg,活性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8.00g/kg,变幅为0.53-188.29g/kg,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3%和5%,均呈较弱强度变异,整个小流...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稻田和林地小流域遥感影像图
研究区稻田和林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本研究中,由于林地小流域样本容量较小(n=8),且分布不均匀,故后文仅进行稻田小流域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地统计学分析。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看(图3-3),林地小流域、稻田小流域以及林地、荒草地和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从图3-3可以看出,在一定的土壤有机碳范围内,土壤活性有机碳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增加或减小,且土壤活性有机碳增加或减小的速度快于总有机碳增加或减小的速度,即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引起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因素比土壤总有机碳更灵敏,这与前人的结论和认识相一致(张立勇等,20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分析[J]. 吴文斌,黄朝法,郑德祥,陈信旺,郑淑娟,康海军,缪三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2]武威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J]. 吴永强,李春亮,张炜. 甘肃地质. 2016(03)
[3]贵州无籽刺梨基地土壤及树体特征对种植年限的响应[J]. 杨皓,李婕羚,范明毅,胡继伟,李朝婵. 土壤通报. 2016(04)
[4]广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J]. 庞世龙,欧芷阳,申文辉,侯远瑞,黄小荣,郑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07)
[5]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 陈高起,傅瓦利,沈艳,伍宇春,胡宁,文志林.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3)
[6]鲁中南药乡小流域林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J]. 张立勇,高鹏,王成军,刘胜涛,李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03)
[7]四川省仁寿县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罗由林,李启权,王昌全,张新,张维,贾荔,袁大刚,吴德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1)
[8]广西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与全国部分省区的比较研究[J]. 陈曦. 地理科学. 2014(10)
[9]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概述[J]. 张丽敏,徐明岗,娄翼来,王小利,李忠芳.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04)
[10]华北半湿润地区土壤酸化和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J]. 王攀磊,秦凤琴,蔡培,孟凡乔,张民. 土壤通报. 2014(04)
硕士论文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D]. 刘宁.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48002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稻田和林地小流域遥感影像图
研究区稻田和林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本研究中,由于林地小流域样本容量较小(n=8),且分布不均匀,故后文仅进行稻田小流域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地统计学分析。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看(图3-3),林地小流域、稻田小流域以及林地、荒草地和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从图3-3可以看出,在一定的土壤有机碳范围内,土壤活性有机碳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增加或减小,且土壤活性有机碳增加或减小的速度快于总有机碳增加或减小的速度,即土壤活性有机碳对引起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因素比土壤总有机碳更灵敏,这与前人的结论和认识相一致(张立勇等,20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分析[J]. 吴文斌,黄朝法,郑德祥,陈信旺,郑淑娟,康海军,缪三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2]武威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J]. 吴永强,李春亮,张炜. 甘肃地质. 2016(03)
[3]贵州无籽刺梨基地土壤及树体特征对种植年限的响应[J]. 杨皓,李婕羚,范明毅,胡继伟,李朝婵. 土壤通报. 2016(04)
[4]广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J]. 庞世龙,欧芷阳,申文辉,侯远瑞,黄小荣,郑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07)
[5]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 陈高起,傅瓦利,沈艳,伍宇春,胡宁,文志林.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3)
[6]鲁中南药乡小流域林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J]. 张立勇,高鹏,王成军,刘胜涛,李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03)
[7]四川省仁寿县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罗由林,李启权,王昌全,张新,张维,贾荔,袁大刚,吴德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1)
[8]广西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与全国部分省区的比较研究[J]. 陈曦. 地理科学. 2014(10)
[9]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概述[J]. 张丽敏,徐明岗,娄翼来,王小利,李忠芳.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04)
[10]华北半湿润地区土壤酸化和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J]. 王攀磊,秦凤琴,蔡培,孟凡乔,张民. 土壤通报. 2014(04)
硕士论文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D]. 刘宁.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48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4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