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亚高山森林植物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发布时间:2021-03-28 13:24
为了深入认识滇中亚高山区域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质,通过测定植物叶、凋落叶和土壤C、N、P含量,掌握该区域典型森林植物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5种森林类型C、N、P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各林型植物叶和凋落叶C、N、P含量均高于土壤。(2)5种森林类型植物N、P再吸收率均为华山松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高山栎林>滇油杉林;5种森林类型的再吸收率均为P(均值为61.20%)高于N(均值为36.48%),表明了该区域土壤P的相对匮乏。(3)5种森林类型C/N、C/P、N/P均表现为凋落叶>植物叶>土壤;各林型植物叶N/P范围为10.17—15.31。(4)5种森林类型植物叶与凋落叶C、N、P含量、C/N和C/P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凋落叶与土壤的C、N含量及N/P呈显著正相关;5种森林类型植物叶N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探究养分元素在"植物叶-凋落叶-土壤"之间的化学计量特征,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状况和揭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了理论数据。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2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5种森林类型植物N、P养分再吸收率(平均值±标准误差)
5种林型植物叶N/P在10.17—15.31间,均值为12.27,其中除华山松林较高外,其余林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凋落叶N/P在13.66—22.14间,均值为19.51,其中除云南松林显著最低外,其余林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N/P在1.42—2.84间,均值为1.94,其中除华山松林(N/P为1.70)和滇油杉林(N/P为1.64)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林型间差异显著(P<0.05)。2.4 植物叶、凋落叶、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性
5种林型“植物叶-凋落叶-土壤”连续体主要元素N、P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图3):研究区5种林型植物叶中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7688, P<0.01),而土壤中N和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 0.7546, P<0.01),凋落叶中N和P含量间则无明显相关性(R2=0.0169, P>0.05);5种林型N含量在植物叶、凋落叶和土壤中存在较大变异,P含量在植物叶和凋落叶中变异较大,在土壤中变异则不明显。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尾松叶片-凋落物-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向云西,陈胜魁,潘萍,欧阳勋志,宁金魁,李琦.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02)
[2]养分输入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J]. 倪惠菁,苏文会,范少辉,曾宪礼,金艺. 生态学杂志. 2019(03)
[3]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格局[J]. 侯芳,王克勤,宋娅丽,杨棋茗,陈登煜.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4]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互作关系[J]. 李明军,喻理飞,杜明凤,黄宗胜,石建华. 生态学报. 2018(21)
[5]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针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淑敏,王东丽,王凯,连昭,汤家喜,韩小美,斯日木极.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6]黄土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张萍,章广琦,赵一娉,彭守璋,陈云明,曹扬. 生态学报. 2018(14)
[7]辽东山区不同森林类型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毕建华,苏宝玲,于大炮,吴健,曹琳琳,代力民,周莉. 生态学杂志. 2017(11)
[8]帽儿山5种林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关系的垂直变化[J]. 张泰东,王传宽,张全智.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0)
[9]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赵一娉,曹扬,陈云明,彭守璋. 生态学报. 2017(16)
[10]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两种天然次生林植物叶片-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王宝荣,曾全超,安韶山,张海鑫,白雪娟. 生态学报. 2017(16)
本文编号:3105636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2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5种森林类型植物N、P养分再吸收率(平均值±标准误差)
5种林型植物叶N/P在10.17—15.31间,均值为12.27,其中除华山松林较高外,其余林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凋落叶N/P在13.66—22.14间,均值为19.51,其中除云南松林显著最低外,其余林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N/P在1.42—2.84间,均值为1.94,其中除华山松林(N/P为1.70)和滇油杉林(N/P为1.64)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林型间差异显著(P<0.05)。2.4 植物叶、凋落叶、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性
5种林型“植物叶-凋落叶-土壤”连续体主要元素N、P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图3):研究区5种林型植物叶中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7688, P<0.01),而土壤中N和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 0.7546, P<0.01),凋落叶中N和P含量间则无明显相关性(R2=0.0169, P>0.05);5种林型N含量在植物叶、凋落叶和土壤中存在较大变异,P含量在植物叶和凋落叶中变异较大,在土壤中变异则不明显。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尾松叶片-凋落物-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向云西,陈胜魁,潘萍,欧阳勋志,宁金魁,李琦.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02)
[2]养分输入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J]. 倪惠菁,苏文会,范少辉,曾宪礼,金艺. 生态学杂志. 2019(03)
[3]滇中亚高山5种典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格局[J]. 侯芳,王克勤,宋娅丽,杨棋茗,陈登煜.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4]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互作关系[J]. 李明军,喻理飞,杜明凤,黄宗胜,石建华. 生态学报. 2018(21)
[5]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针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淑敏,王东丽,王凯,连昭,汤家喜,韩小美,斯日木极.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6]黄土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张萍,章广琦,赵一娉,彭守璋,陈云明,曹扬. 生态学报. 2018(14)
[7]辽东山区不同森林类型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毕建华,苏宝玲,于大炮,吴健,曹琳琳,代力民,周莉. 生态学杂志. 2017(11)
[8]帽儿山5种林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关系的垂直变化[J]. 张泰东,王传宽,张全智.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0)
[9]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赵一娉,曹扬,陈云明,彭守璋. 生态学报. 2017(16)
[10]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两种天然次生林植物叶片-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王宝荣,曾全超,安韶山,张海鑫,白雪娟. 生态学报. 2017(16)
本文编号:3105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0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