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生物传感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新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6 15:43
  随着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各国政府及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加强转基因作物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新型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开发一直是转基因生物安全工作的研究热点。目前,转基因作物成分检测的经典及标准化方法均为基于核酸的分析方法,如定性PCR、实时荧光定量PCR与数字PCR方法,其优点是各检测实验室可以满足仪器设备等条件,缺点是此类技术需要通过扩增进行信号放大,耗时较长、程序复杂、且均为终点法,反应体系各组分在反应结束后不可重复利用。因此,既快速灵敏、无需标记、又可再生的生物传感芯片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光学传感系统,利用光学角度的变化来实现各种分子的精准检测,它保证传统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的同时,兼具有实时、无标记、可再生、可绝对定量分析物的优势,因此近年来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SPR传感系统,以花椰菜花叶病毒35S(CaMV35S)启动子、脂肪碱合酶终止子(t-nos),抗虫基因(cry1A)三种常用转基因元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转基因作物核酸定性检...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生物传感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新技术研究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ISAAA)

分布情况,种植情况,全球,转基因作物


图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ISAAA)Fig. 1-1 Global planting situ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SAAA)

表面等离子波,芯片,光学物理,表面折射率


图 1-3 Biacore T200 及其核心组件(引自网络)Fig. 1-3 Biacore T200 and its core componentsPR 技术的原理一种光学物理现象。当一束P偏振光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在棱镜与金属薄膜(金或银)的界面将产生表面等离子波常数与表面等离子波的传播常数相匹配时,引起金属膜内自即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时,先在传感芯片表面固定一层生后将待测样品流过芯片表面,若样品中有能够与芯片表面的互作用的分子,会引起金膜表面折射率变化,最终导致SSPR角度变化,获得被分析物的浓度、亲和力、动力学常数42],SPR检测传感图如图1-4,SPR原理如图1-5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及相关控制措施[J]. 于凤丽.  种子科技. 2018(02)
[2]我国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 康国章,李鸽子,许海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2)
[3]应用简并PCR方法检测转cry1A基因作物[J]. 李葱葱,闫伟,夏蔚,董立明,龙丽坤,李飞武.  食品科学. 2018(14)
[4]转基因成分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杜智欣,焦悦,张亮亮,朱鹏宇,付伟.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0)
[5]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及其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J]. 夏启玉,李美英,杨小亮,肖苏生,贺萍萍,郭安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7(02)
[6]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食品安全性指标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 冯敏,李亚楠,高丽霞,黄登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10)
[7]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 焦悦,梁晋刚,翟勇.  作物杂志. 2016(05)
[8]我国转基因主粮作物产业化进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 杜建中,郝曜山,王亦学,张欢欢,孙毅,石红卫.  生物技术进展. 2016(03)
[9]数字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 詹成,燕丽,王琳,金玉麟,陈力,时雨,王群.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5(06)
[10]Southern杂交技术在农作物遗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J]. 代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15(01)

博士论文
[1]转基因植物及产品核酸检测新技术研究[D]. 郭金超.上海交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活性蛋白浓度绝对定量方法研究[D]. 贺章静.北京化工大学 2018
[2]NGS在生物技术作物分子特征解析中的应用[D]. 董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3]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D]. 徐潮.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4]转基因成分高通量检测体系—微流体蛋白质芯片的构建[D]. 沙莎.浙江大学 2013
[5]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 于大伟.华中农业大学 2010
[6]SPR技术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 徐明波.华中师范大学 2007
[7]大豆、玉米转基因成分的竞争定量PCR检测[D]. 栾春光.中国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7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87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6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