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县域耕地肥力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5-07-09 03:47
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质量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地区粮棉油典型集约化生产区之一的曲周县为研究对象,通过2010年实地采样和收集1980年和2000年土壤数据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与地质统计学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曲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演变规律,分析了该区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地利用和人为管理措施对各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后应用耕地肥力质量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了该区耕地肥力质量的变化,剖析了耕地肥力质量演变的驱动因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98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12.9和14.0g/kg,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7和1.0g/kg,土壤速效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8.8和23.4mg/kg,均表现为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增的趋势。前20年(1980-2000)土壤有机质的增幅较大;后10年(2000-2010)的增长较小,而土壤全氮和速效磷的增幅刚好相反,特别是速效磷后10年的增幅远大于前20年的增幅。3个时期土壤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7.1、90.0和87...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
2.3 地质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曲周县耕地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统计特征值
3.2 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3.3 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3.4 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3.5 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曲周县耕地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不同时期耕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统计特征值
4.2 不同时期土壤全氮的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4.3 不同时期土壤全氮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4.4 土壤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第五章 曲周县耕地速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1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统计特征值
5.2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磷的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5.3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5.4 土壤速效磷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曲周县耕地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1 不同时期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统计特征值
6.2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的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6.3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6.4 土壤速效钾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县域耕地肥力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分析
7.1 曲周县耕地肥力质量时空演变规律
7.2 耕地肥力质量驱动因素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57101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
2.3 地质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曲周县耕地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统计特征值
3.2 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3.3 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3.4 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3.5 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曲周县耕地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不同时期耕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统计特征值
4.2 不同时期土壤全氮的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4.3 不同时期土壤全氮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4.4 土壤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第五章 曲周县耕地速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1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统计特征值
5.2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磷的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5.3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5.4 土壤速效磷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曲周县耕地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1 不同时期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统计特征值
6.2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的半方差函数结构分析
6.3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6.4 土壤速效钾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县域耕地肥力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力分析
7.1 曲周县耕地肥力质量时空演变规律
7.2 耕地肥力质量驱动因素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57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05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