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快速形成的生物学及行为学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02 11:00

  本文关键词: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快速形成的生物学及行为学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小菜蛾 氯虫苯甲酰胺 生物学机制 行为学机制


【摘要】: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害虫,繁殖快,适应性强,已成为抗药性发展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防治难度极大。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以鱼尼丁受体为靶标的新型杀虫剂,对小菜蛾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在中国上市2-3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华南地区小菜蛾就已对其产生了高达640-2000倍的抗性,抗性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许多常用杀虫剂,同时世界许多地区小菜蛾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针对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快速形成的机制,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从小菜蛾对其解毒代谢能力增强和靶标位点的突变等方面进行了解释,而害虫的生物学及行为的改变在害虫的抗性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小菜蛾生物学及行为的改变是其对氯虫苯甲酰胺快速产生抗性的机制吗?目前内外对这个问题尚未有答案,本论文以一个对氯虫苯甲酰胺致死中浓度(LC50)为0.26mg/L的室内品系为对照,研究分析了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快速形成中的生物学及行为学机制,以期为深入理解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快速形成的机制提供更全面的证据。结果如下:(1)通过对室内品系,中抗品系、高抗品系的发育历期和种群参数研究,结果显示:室内品系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分别是0.23,1.26和44.98,都显著大于高抗品系的三组数值0.18,1.19和34.55,然而高抗品系平均世代长度更长,不利于更快繁殖。说明室内品系小菜蛾整体的种群增长能力比高抗品系更强。高抗品系雌虫平均产卵量为248粒,室内品系雌虫平均产卵量198粒,雌虫产卵能力较室内品系更强,对生殖的贡献更大。(2)对室内品系与中抗品系、高抗品系的交配选择偏好时研究发现,室内品系雄虫在高抗雌虫和室内雌虫之间选择时,差异显著(P0.05)。高抗品系雄虫在选择雌虫时,对高抗雌虫选择次数多于室内,但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说明室内与抗性之间交配选择不是随机的,出现一定的选择偏好。(3)通过对室内品系,中抗品系、高抗品系产卵部位选择实验研究发现。抗性品系在甘蓝植株上产卵时偏好选择中下部叶片,从根部数第一到第五片叶片(L1-L5)叶上卵量占总卵量的比例,抗性品系显著高于室内品系;抗性品系在叶背面产卵的比例也高于室内品系,但差异不显著;而在心叶、叶柄和茎干部位3个品系间的产卵比例基本相当。(4)通过研究室内品系,中抗品系、高抗品系三品系的交配和产卵节律,结果显示3个品系交配比例最高的时间段均在0:006:00,但交配比率第二高的时间段3个品系间存在差异,室内品系(29.40%)和中抗品系(25.91%)出现在18:00-24:00,而高抗品系(28.67%)出现在12:00-18:00;室内品系、中抗品系和高抗品系白天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比例分别为39.49%、37.57%和42.67%,高抗品系白天产卵比例明显增加。但3个品系在4个时间段产卵从多到少规律一致,依次是00:00-06:00,12:00-18:00,18:00-24:00,06:00-12:00。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高抗品系雌虫产卵量大;抗性品系雄虫在交配时出现对品系内雌虫选择偏好;抗性品系在甘蓝植株上产卵时,趋向与植株下部和背部;抗性品系和室内品系的交配节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交配高峰期有一定程度的错开。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的这些生物学和行为变化可能有利于抗性基因的纵向传递,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抗性形成的速度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小菜蛾 氯虫苯甲酰胺 生物学机制 行为学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3.4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文献综述12-20
  • 1.1 小菜蛾的分布及危害12
  • 1.2 小菜蛾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12-13
  • 1.3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理研究13-15
  • 1.3.1 穿透抗性13
  • 1.3.2 代谢抗性13-14
  • 1.3.3 靶标抗性14-15
  • 1.3.4 行为抗性15
  • 1.4 杀虫剂对昆虫行为的影响15-16
  • 1.5 抗药性对昆虫适合度的影响16-17
  • 1.6 氯虫苯甲酰胺及其研究概况17-19
  • 1.6.1 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理17-18
  • 1.6.2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的研究进展18
  • 1.6.3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制18-19
  • 1.7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19-20
  • 1.7.1 研究内容19
  • 1.7.2 研究意义19-20
  • 2 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与室内品系小菜蛾发育历期与种群参数20-33
  • 2.1 材料与方法20-21
  • 2.1.1 供虫来源与饲养方法20
  • 2.1.2 寄主植物20-21
  • 2.1.3 实验药剂21
  • 2.1.4 实验器材21
  • 2.1.5 试验方法21
  •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21-31
  • 2.3 本章小结31-33
  • 3 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小菜蛾和室内品系小菜蛾交配选择性33-35
  • 3.1 材料与方法33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33-34
  • 3.3 本章小结34-35
  • 4 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和室内品系雌成虫在产卵时对寄主产卵部位的选择性35-43
  • 4.1 材料与方法35
  • 4.2 数据分析与讨论35-42
  • 4.3 本章小结42-43
  • 5 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品系和室内品系的产卵和交配节律差异43-49
  • 5.1 材料与方法43
  • 5.2 数据分析与讨论43-48
  • 5.2.1 抗性品系与室内品系的交配日节律比较43-46
  • 5.2.2 抗性品系与室内品系的产卵节律比较46-48
  • 5.3 本章小结48-49
  • 6 总结与展望49-51
  • 6.1 全文总结49-50
  • 6.2 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61
  • 附录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伟胜;;氯虫苯甲酰胺国内专利发展动态[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2年06期

2 周小军;朱国念;何锦豪;;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超级稻二化螟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关于热门品种氟虫双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的述评[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16期

4 张发成;盛仙俏;陈桂华;郑能文;贾华凑;廖璇刚;;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一代二化螟防效及对稻田蜘蛛的影响[J];中国稻米;2009年05期

5 秦冬梅;秦旭;徐应明;孙扬;梁学峰;戴晓华;;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李翠英;;氯虫苯甲酰胺[J];湖南农业;2010年10期

7 吴毅;陈远军;王敏;;氯虫苯甲酰胺的应用及推广前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8 张芳;于淦军;姜德义;;稻桑混栽区慎用氯虫苯甲酰胺[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21期

9 陈小军;费春;樊丽萍;杨益众;;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中的内吸传导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10 张怀江;仇贵生;闫文涛;陈汉杰;张平;郑运城;刘池林;;氯虫苯甲酰胺对苹果树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及天敌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贺敏;贾春虹;朱晓丹;赵尔成;余平中;陈莉;;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A];第七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段爱菊;刘顺通;张自启;刘长营;;35%氯虫苯甲酰胺WG防治几种鳞翅目害虫田间药效[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3 程勤海;陆志杰;陈国祥;金周浩;;氯虫苯甲酰胺等4种单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控制作用探析[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4 祝中华;宁秀珍;;20%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试验效果初探[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谭立云;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假货出现[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2 记者施莺;我市破获首起假冒化合物专利案[N];南通日报;2010年

3 记者施莺;全国最大农药产品专利侵权案在通告破[N];南通日报;2010年

4 陈立;氯虫苯甲酰胺主攻稻纵卷叶螟[N];农资导报;2010年

5 于丹;氯虫苯甲酰胺治玉米螟安全有效[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6 鼎城区农业局办公室 许光;如何防治第一代二化螟[N];常德日报;2011年

7 市农业局植保植检站;水稻7月病虫防治意见[N];常德日报;2010年

8 记者 严冬莲;今年我市中、晚稻病虫中等偏重发生[N];郴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祥丹;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2 刘霞;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制及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郭磊;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超;新型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活性和靶点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黄莉;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3 王海慧;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快速形成的生物学及行为学机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伟;2,3-二氯吡啶的合成工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清;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对双季水稻主要捕食性天敌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邓放;氯虫苯甲酰胺对菜青虫田间种群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7 宫维;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及分子机理[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8 谭晓伟;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及亚致死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刘泽良;氯虫苯甲酰胺低剂量兴奋效应及其对拟环纹豹蛛的影响研究[D];湖北大学;2014年

10 李佳;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及其抗性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78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778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