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力学的踏板人机工程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物力学的踏板人机工程设计研究 出处:《汽车工程》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了踏板设计参数对踏板操作时下肢肌肉疲劳的影响。定义了4个设计因子:座椅高度、踏板行程、踏板行程倾角和踏板高度,进行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应用生物力学软件Any Body对25组试验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出各设计因子的影响权重,并分析了每个因子对不同百分位人体最大肌肉活动度的影响,给出设计因子的推荐取值范围。该方法建立了踏板的工程设计与驾驶员踏板操作舒适性的联系,为汽车踏板的人机工程参数化设计提供依据。
[Abstract]:Based on biomechanical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pedal design parameters on lower limb muscle fatigue was studied. Four design factors were defined: seat height, pedal stroke, pedal stroke angle and pedal height. The central composite test design was carried out. 25 groups of experiments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the biomechanical software Any Body. The influence weight of each design factor was obtain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influence of each factor on the maximum muscle activity of different percentiles is analyzed, and the recommended range of design factor is given. This method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of the pedal and the comfort of the driver's pedal. 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ergonomics parameterized design of the automobile pedal.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与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2074) 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与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61165001)资助
【分类号】:U463.81
【正文快照】: 前言踏板设计是汽车驾驶室设计的重要内容,与手操纵件相比,脚操纵件往往会限制驾驶员的坐姿,而且不合理的踏板设计会造成肌肉疲劳,并引起驾驶员的不舒适感[1]。当前,汽车操纵装置的开发几乎完全基于设计经验、现场试验和广泛、耗时、昂贵的原型设计,据此,针对汽车驾驶室开发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衍钧;第二届日美中生物力学会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2 曾衍钧;生物力学现状与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3 吕纯洁,董湘怀,潘卫红;有限元法在口腔科生物力学中的应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樊瑜波;柳松杨;;航空生物力学[J];医用生物力学;2010年04期
5 马洪顺;郭维勤;张岚军;李辉;;应变电测技术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探讨[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1988年04期
6 王昌永;;试验机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1989年04期
7 朱隆斌;;玻璃房中的探索——意外事故外科及生物力学研究所[J];室内;1993年02期
8 成自龙;冲击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4年04期
9 汤文成;蔡传宝;;皮肤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胡敬文;Jonathan D. RUPP;Matthew P. REED;;关注碰撞中易受伤害人群:用于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的有限元人体模型最新进展(英文)[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宗来;;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杨辰;曲峰;;裸足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综述[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3 龚璐璐;丁祖泉;高建新;冷晔;;数字散斑相关法及其在医用生物力学领域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欧阳钧;赵为东;黄文华;李鉴轶;张美超;钟世镇;;儿童胸腹部撞击的生物力学研究[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樊瑜波;;医疗器械及人工器官的生物力学设计[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成自龙;;人体冲击生物力学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崔京浩;徐凡力;王志浩;陈肇元;;骨骼生物力学[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8 迪丽娜·马合木提;穆合塔尔·沙德尔;哈木拉提·吾甫尔;;维医沙疗中的生物力学问题之探讨[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孟和;钟红刚;;生物力学与中西医结合骨科的发展[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杨桂通;;探索人体奥秘的古老故事——生物力学孕育期一瞥[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汪雪姣 林岚;辛勤耕耘在生物力学园圃中[N];科技日报;2004年
2 黄盈盈;走出困境 向高尖端领域发展[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王美宽;运动品牌重视核心竞争力塑造[N];中国服饰报;2008年
4 陈云飞;上海岳阳医院 推拿项目获地方科技一等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张雯怡 万霞 陈军;我科学家找到筛查肿瘤再生细胞新方法[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硕贵;动态记忆应力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苏佳灿;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记忆生物力学研究——骨盆、髋臼三维模型仿真、力学模拟与有限元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张美珍;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危险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赵文志;活骨组织应力与重建适应实验及其生物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连志强;骨骼材料与结构的性能仿真及重建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强;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曹正霖;人工寰齿关节研制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8 孔亮;B/2类骨质下种植体宏观结构的生物力学优化设计和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9 王旭;足三维有限元建模第一跖列与(?)外翻关系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新伟;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的研制及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06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40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