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结构耐撞性的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
本文关键词:车辆结构耐撞性的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车辆耐撞性 稳健性优化 多目标优化 最优多项式响应面
【摘要】: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长,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辆结构的耐撞性优化设计研究对汽车安全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车辆结构的耐撞性优化设计中,传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将设计变量作为确定性值考虑,但实际车辆结构的耐撞性设计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如材料属性参数和结构尺寸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使得基于确定性优化得到的最优目标值超出约束范围,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特性。因此,考虑设计变量的不确定性对车辆耐撞性设计的影响,进行稳健性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乘用车侧面碰撞、100%正面碰撞和25%小偏置正面碰撞三种碰撞形式,对车辆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车辆的耐撞性及稳健性。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最优多项式响应面方法进行车辆结构耐撞性的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利用误差减小比值的结构选择技术建立最优多项式响应面,而后用之代替车辆侧面碰撞模型,结合管理工程学中的6?理念,对某款乘用车的侧面结构进行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在构建多目标稳健性优化模型时,考虑材料属性参数和结构尺寸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车辆侧面结构的耐撞性能得到提高,耐撞性指标的稳健性也得到增强。2)结合最优多项式响应面模型,进行车辆多种碰撞工况下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综合考虑车辆在100%正面碰撞和25%小偏置正面碰撞工况下的特点,以某款乘用车前端的五个结构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设计和NSGA-II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优化结果对比显示,100%碰撞工况下车身加速度降低12.6%,同时25%小偏置正面碰撞工况下脚踏板侵入量也有所减少,两种碰撞工况下的耐撞性和目标响应的稳健性均有所提高。本文采用的稳健性设计方法,能够综合提高车辆结构的耐撞性及稳健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为多种碰撞工况下的车辆结构耐撞性与稳健性优化设计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车辆耐撞性 稳健性优化 多目标优化 最优多项式响应面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车辆耐撞性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车辆耐撞性研究历史及现状11-13
- 1.3 稳健性设计方法的发展现状13
- 1.4 稳健性设计在车辆碰撞领域的应用13-15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5-16
- 第2章 稳健性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16-27
- 2.1 基本原理概述16-18
- 2.2 田口稳健性设计18-22
- 2.2.1 质量损失函数和信噪比20-22
- 2.2.2 田口试验设计方法22
- 2.3 基于代理模型稳健性设计22-26
- 2.3.1 代理模型方法23-25
- 2.3.2 误差检验方法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基于最优多项式响应面车辆耐撞性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27-44
- 3.1 引言27
- 3.2 车辆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7-32
- 3.2.1 车辆侧面碰撞模型有效性验证29
- 3.2.2 设计变量和不确定变量的选取29-31
- 3.2.3 目标函数的选取31-32
- 3.3 最优多项式响应面构建方法32-37
- 3.3.1 试验设计33-34
- 3.3.2 最优多项式响应面方法34-37
- 3.4 多目标稳健性优化模型37-40
- 3.4.1 多目标稳健性优化38-39
- 3.4.2 6s 设计准则39-40
- 3.5 优化结果分析40-43
- 3.6 本章小结43-44
- 第4章 考虑多碰撞工况的车辆结构耐撞性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44-56
- 4.1 引言44
- 4.2 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44-49
- 4.2.1 建立整车有限元模型44-45
- 4.2.2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45-47
- 4.2.3 小偏置正面碰撞模型的有效性验证47-49
- 4.3 稳健性优化模型49-50
- 4.4 多种碰撞工况下的稳健性优化50-55
- 4.4.1 优化结果分析52-55
- 4.5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与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3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平;肖国锋;张宇;施欲亮;;轿车追尾碰撞仿真及结构耐撞性改进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06期
2 尹汉锋;文桂林;;基于简化基本折叠单元法的蜂窝耐撞性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6期
3 翁依柳;金先龙;;基于网格的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4 叶九龙;;基于结构耐撞性的轿车保险杠材料轻量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12期
5 路先锋;魏然;;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薄壁结构耐撞性优化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2年07期
6 姚松,田红旗,高广军;显式有限元法在车辆耐撞性研究中的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7 邓召文;张福兴;高伟;;汽车保险杠系统的结构耐撞性数值模拟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7年07期
8 Eric Weybrant;;模拟宝马汽车的耐撞性[J];工业设计;2007年08期
9 赵志杰;金先龙;曹源;王建炜;;基于网格的汽车耐撞性协同设计及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年11期
10 马琳琳;杨娜;赵桂范;;轿车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鑫;赵建;程耿东;;低速冲击下注塑成型保险杠的耐撞性能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刘怡;;金属圆筒轴向耐撞性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3 曲杰;郑温洛;覃威;;轿车车门内饰板总成侧面耐撞性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A];“广汽丰田杯”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七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范蓉;胡平;王洪兵;吴沈荣;;热冲压超高强度车身保险杠的耐撞性研究及性能优化[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桂萍;韩旭;官凤娇;;基于近似模型管理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在车身薄壁构件耐撞性优化设计中的应用[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杨嘉陵;;吸能缓冲材料与飞行器耐撞性结构一体化设计原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杨嘉陵;;吸能缓冲材料与飞行器耐撞性结构一体化设计[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8 阎琨;程耿东;;一种用于汽车耐撞性拓扑优化问题的混合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张瑞乾;魏守阳;邢志伟;;微型客车车门耐撞性的有限元仿真与改进[A];第八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2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宗华;刘书田;唐智亮;;蜂窝夹芯圆柱结构轴向冲击的耐撞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志杰;汽车耐撞性数值分析网格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武雪原;焊点排布对结构耐撞性影响的研究和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3 施欲亮;基于耐撞性仿真的轿车车身零件拼焊板设计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雷正保;大变形结构的耐撞性[D];中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耀;跨座式列车车体耐撞性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张文强;汽车前端薄壁结构斜向耐撞性研究与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16年
3 康贺贺;变截面薄壁结构的设计及其耐撞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4 刘翔;TRB帽形梁结构的耐撞性研究及其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16年
5 邓青青;车辆结构耐撞性的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16年
6 曹洋;薄壁多胞结构耐撞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郭婷;基于仿生的轻质结构耐撞性分析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继川;基于保险杠的耐撞性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漆露霖;汽车侧碰耐撞性快速设计[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张涛;基于耐撞性的汽车前纵梁焊点模拟及其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1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53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