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信号分子AI-2的体外合成及其对副溶血性弧菌四环素耐药性的调控作用

发布时间:2022-01-26 06:33
  【背景】抗菌药的过度使用引起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作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药性。群体感应系统可以调控细菌的耐药性,为研究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机制和控制技术提供新的途径。【目的】探讨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 (autoinducer-2)对海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四环素耐药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原核表达制备AI-2合成关键酶——S-核糖同型半胱氨酸酶(S-ribosylhomocysteinase, LuxS)和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核苷酶(S-adenosylhomocysteinenucleosidase,Pfs),体外合成AI-2,通过菌落计数法分析AI-2对副溶血性弧菌在四环素亚抑菌浓度下耐受性的影响,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不同浓度AI-2对副溶血性弧菌四环素耐药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通过原核表达获得LuxS和Pfs,作用于底物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能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AI-2,其荧光强度约为阳性对照的6倍。在四环素亚抑菌浓度下,AI-2能显著促进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6、15、30μmol/L浓度AI-2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副溶血性弧菌... 

【文章来源】:微生物学通报. 2020,4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信号分子AI-2的体外合成及其对副溶血性弧菌四环素耐药性的调控作用


重组LuxS和Pfs的纯化

信号分子AI-2的体外合成及其对副溶血性弧菌四环素耐药性的调控作用


体外合成AI-2的活性

标准曲线,形式,浓度,同型半胱氨酸


测定了0、10、20、40、60、80、100μmol/L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与Ellman’s试剂反应后的吸光值,绘制了用于计算AI-2浓度的标准曲线(图3)。纯化的LuxS和Pfs蛋白作用于SAH底物的反应液经超滤后,测得浓度约为330μmol/L,用V.harveyi BB170检测到反应液的活性约为阳性对照的6倍,表明合成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AI-2(图4)。图2 重组LuxS和Pfs的纯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 付萍,王连森,陈江,白光大,徐粒子,王帅,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9(01)
[2]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 付萍,刘志涛,梁骏华,戴月,刘成伟,朱姝,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06)
[3]肠炎沙门菌luxS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于艳超,王莉莉,潘巧,辛九庆,王秀梅.  畜牧兽医学报. 2018(06)
[4]2013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 李薇薇,王三桃,梁进军,刘长青,熊鹰,李宁,徐娇,刘秀梅,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03)
[5]副溶血弧菌耐药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张德福,安慧,张健,赵禹宗,张明,郭佳佳,冯娇,刘雪飞,李春,白凤翎,李钰金,殷喆,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2018(09)
[6]luxS基因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1、O2和O78三种血清型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影响[J]. 吕小龙,胡剑刚,陈兆国,荆雅玮,米荣升,黄燕,王少辉,韩先干,祁克宗.  微生物学报. 2018(02)
[7]变异链球菌自诱导物2信号分子的体外合成与活性检测[J]. 张鹰,李明勇,霍丽,孟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05)
[8]嗜水气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的细胞外生物合成及活性检测[J]. 赵晶,张福蓉,崔一,许永斌,陈明,权春善,范圣第.  微生物学通报. 2015(10)
[9]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 江艳华,姚琳,李风铃,翟毓秀,王联珠.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04)
[10]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安徽分离株luxS和pfs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细胞外合成AI-2活性检测[J]. 韩先干,白灏,刘蕾,陈文静,丁铲,胡青海,祁克宗,于圣青.  微生物学报. 2012(09)

硕士论文
[1]AI-2群体感应对禽致病大肠杆菌金霉素耐药性的调控机制[D]. 刘志超.安徽农业大学 2018
[2]AI-2群体感应系统对禽致病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控机制研究[D]. 李文昌.安徽农业大学 2017
[3]AI-2的体外合成及其对植物乳杆菌细菌素合成的影响[D]. 杨杰.东北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09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609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1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