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中国城市一体化地区形成机制、空间组织模式与格局

发布时间:2018-01-11 21:11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一体化地区形成机制、空间组织模式与格局 出处:《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一体化 动力机制 空间组织 模式 格局 中国


【摘要】:城市一体化地区是城市群发展的先导区,是城市提质增效、在快速重构和日益扁平化网络城市体系中占据核心和节点位置的一种重要选择。从厘清城市一体化的内涵出发,探究中国城市一体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空间组织模式与格局对建立更具全局性和针对性的中国城市一体化分析理论、认清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优化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现运用定性综合集成法,架构了基质层、支撑层、功能层、智慧层、政策层等驱动城市一体化发育的分层因素集并进一步拓展为因素类,提出七个方面的驱动机制;基于中观和宏观视角分别总结了我国城市一体化地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全面梳理了我国"17+8+8+4"的城市一体化地区空间组织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指引,为促进我国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的优化提供了新视角。
[Abstract]:The urban integration area is the pilot ar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 which is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urban upgrading and efficiency , occupies the core and the node position in the rapid reconstruc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flattening network city system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优化研究”资助(编号13&ZD027)
【分类号】:TU984
【正文快照】: 体化(inte^ation)一词最初为地质学家研究矿床时所使用,后引人生物学、生~^态学,现已更多地应用于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领域。《新牛津英语辞典》(Pearsll,Hanks,1998)在注释中明确地把它界定为一种行动或过程(action or pro-cess);《兰登书屋英语辞典》(Flexner,1987)将其定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彦光;自组织与自组织城市[J];城市规划;2003年10期

2 陈彦光;;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为什么说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J];城市规划;2006年08期

3 彭坤焘;赵民;;关于“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的作为[J];城市规划;2010年08期

4 魏成;沈静;范建红;;尺度重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角色转化与区域空间生产策略[J];城市规划;2011年06期

5 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07期

6 方创琳;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J];地理科学;2000年01期

7 崔宗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规划理论[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2期

8 魏宗财;陈婷婷;甄峰;王波;;对我国同城化规划实施的思考——以《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2期

9 葛岩;陶英胜;石崧;;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探索——以长吉一体化区域发展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鑫昊;同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雪,刘莹;意随景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王晓南;;五凤溪场镇开放空间的特色与保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3 张凤;王营池;;构筑特色高校景观意象——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新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4 廖丹;;古镇的情感空间、管理空间及其旅游开发——以天府古镇黄龙溪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5 张巍;王一平;;街道的意义——城市住区模式的演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6 廖一联;方舟;屈晓勤;;对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7 张昊;张鲲;;浅析城市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及意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8 杨卫国;王京;暴磊;郭栋;;现代城市广场与历史文脉结合研究——邯郸市王朗城址公园概念方案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9 孙金芳;论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住区景观[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吴爱国;李娜;;风景区中历史街区整治规划方法实证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超群;刘松茯;;历史建筑与历史地段的同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于海漪;许方;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空间体系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扈万泰;王力国;;1949年以来的重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演变——兼谈城市意象转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阮梅洪;楼倩;牛建农;;新城中村对城市空间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义乌市宅基地安置的新城中村建设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艾杰;郝飞;白小鹏;;城市高密度人工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以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俊超;;浅谈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塑造[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虹;王树声;;从遗产保护到城市文化环境营造——介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朱佩娟;周晗;彭焱;;城市商业外部空间吸引力的物质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商业外部空间调查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范风华;;基于心理安全感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以植物景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天;姜黎黎;谢爱华;;城市设计中“边界”的表现形式与构建方法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9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丁一;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研究与动态思考[D];郑州大学;2010年

9 张庆;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孔源;高等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奚汀;;国内“新城市主义”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3 李红;董超;;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唐小波;西方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评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 杨波;;迎接城市区域化的春天[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1期

6 张哲;区域分工、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探讨[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张敏,顾朝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8 张秋梅;;整体化治理视域下同城化政府合作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吴向鹏;;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演化与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0 李晓晖;肖荣波;廖远涛;魏宗财;;同城化下广佛区域发展的问题与规划对策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林木;[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 冯贵盛;[N];辽宁日报;2007年

3 韩忠明;[N];中华建筑报;2005年

4 ;[N];国际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斌;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于亚滨;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张立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姜博;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韩守庆;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晗;长吉一体化区域向极化区演化的规划引导[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丹;哈尔滨大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袁兮;长株潭空间一体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文升;长春大都市区空间调控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瑞剑;曲阜市生态建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丽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冯章献;基于一日交流圈的沈阳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与整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娜;东京大都市圈形成过程地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刚;美国和日本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何艳冰;兰州都市圈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1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11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