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贯通式支撑钢框架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
本文选题:支撑钢框架 切入点:梁贯通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强度折减系数的抗震设计方法,将增量动力分析(IDA)和能力谱法(CSM)结合,对典型梁贯通式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强度折减系数进行研究。采用结构试验校准后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结构性能点。通过比较按照设防烈度弹性设计的基底剪力V e和按照小震设计的基底剪力V d得到强度折减系数R。分析表明:支撑与框架柱的配置比例及布置方式会对此类结构的强度折减系数产生影响;适用于7度设防烈度的典型两层结构两种支撑配置比例(CASE1和CASE2一层与二层支撑配置比例分别为3∶1和2∶1)梁贯通式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可分别取为3.02和2.54。最后建议了该新型结构体系考虑强度折减系数并基于我国现行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地震作用取值范围。
[Abstract]:Based on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strength reduction coefficient, th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and the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CSM) are combined. In this paper, the strength reduction coefficient of typical 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beam passing through is studie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after structural tes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points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base shear force V e designed according to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elasticity with that of base shear force V d designed according to small earthquake, the strength reduction coefficient R is obtaine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atio of bracing to frame colum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rame column are obtained. The setting mode will have an effect on the strength reduction coefficient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A typical two-story structure suitable for 7 degrees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ratio of two kinds of bracing ratio of CASE1 and CASE2 is 3: 1 and 2: 1 respectively) the strength redu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beam through braced steel frame system can be taken as 3.02, and the ratio of the first layer and the second layer of support is 3: 1 and 2: 1 respectively.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eismic action range of the new structural system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ith the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codes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038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TJ2012)
【分类号】:TU3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成;徐柏荣;顾强;;抗弯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研究[J];建筑结构;2007年10期
2 沈祖炎;孙飞飞;;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J];建筑结构;2009年11期
3 王伟;陈以一;余亚超;童乐为;杨建行;刘大伟;古海贤二;;分层装配式支撑钢结构工业化建筑体系[J];建筑结构;2012年10期
4 周青;王伟;陈以一;童乐为;余亚超;杨建行;刘大伟;古海贤二;;分层装配式支撑钢结构工业化建筑体系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2年10期
5 杨俊芬;顾强;万红;彭奕亮;;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静力推覆试验与有限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俊芬;中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华;;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延性探讨[J];安徽建筑;2010年02期
2 邹昀;张振炫;李凯文;王城泉;;轻型钢框架支撑体系振动特性与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S1期
3 杨俊芬;顾强;万红;彭奕亮;;受压支撑屈曲后剩余承载能力探讨[J];工业建筑;2011年04期
4 吕大刚;崔双双;陈志恒;;基于Pushover分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侧向倒塌能力评定[J];工程力学;2013年01期
5 钱卫华;耿庆花;;钢结构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世界;2013年02期
6 杨俊芬;顾强;张凡;;支撑长细比对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的影响[J];钢结构;2013年07期
7 李中军;张吾愈;李钢;李宏男;张金库;宋士伟;;消能支撑在某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11年10期
8 陈猛;沈祖炎;;钢框架结构基于概率抗震性能评估[J];建筑结构;2012年03期
9 郑毅敏;何忻炜;赵昕;;世博会租赁馆、自建馆等临时场馆的抗震性态分析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5期
10 贾鹏刚;郝际平;郑江;蒋路;房晨;;钢梁翼缘开孔补强技术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蔡玉春;李黎明;霍文霖;黄树鹏;;面向城镇化建设的低层装配式住宅体系[A];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高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杨俊芬;中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文侠;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孙涛;现浇石膏外墙多高层钢网格盒式节能住宅结构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崔双双;RC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系数与综合反应修正系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李海旺;大跨钢网格结构地震避难所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椿森;高强度钢材压弯构件滞回性能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沈健超;屈服点谱在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中的应用[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3 李星;基于屈服点谱的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态评估[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李刚;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屈服点谱的性态抗震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5 庄卫华;人字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6 程美涛;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7 易楚军;带钢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格构化体系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吕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位移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9 肖俊俊;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震下偏心支钢框架抗震性态评估[D];苏州科技学院;2012年
10 张伟莉;多层钢框架结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卫东,范立础;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2 李建中,宋晓东,范立础;桥梁高墩位移延性能力的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3 连尉安,张耀春;钢支撑及框架-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研究现状、不足及改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4 翟长海;谢礼立;;抗震规范应用强度折减系数的现状及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5 李国强;孙飞飞;;关于钢结构抗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6 白绍良;李刚强;李英民;韦锋;;从R-μ-T关系研究成果看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7 韩建平;吕西林;李慧;;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要求[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4期
8 周靖;蔡健;方小丹;;剪切型结构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2期
9 王东升;李宏男;王国新;;统计意义一致的弹塑性设计位移谱[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谢礼立,翟长海;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申林;高层结构钢支撑滞回性能分析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李应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杨俊芬;中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跃洲;框架—人字形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的静力和动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孙亚民;抗震结构非弹性位移估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灿灿,陆洲导,李凌志;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2 邢佶慧;沈世钊;;网壳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5期
3 林建煌;;从中日抗震设计方法的不同,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设计[J];福建建筑;2011年06期
4 周炳章;全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方法讨论会在穗召开[J];工业建筑;1987年05期
5 孙慧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上)[J];建筑科学;1989年05期
6 王卫东,王勇;浅议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J];山西建筑;2005年19期
7 金玉杰;隋莉莉;;抗震性态设计及静力推覆法的发展及应用[J];山西建筑;2006年24期
8 王涛;;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与常规抗震设计比较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07期
9 张海民;孔德领;;基于位移的高层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10 张哲;温占标;赵林;;某庄园别墅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研究[J];河南科学;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连新;任金山;;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辛高伟;史庆轩;;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芳;孙忠武;;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设计[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卢红标;刘文渊;徐小壮;;抗震设计中强度折减系数研究[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毛小勇;肖岩;;基于性能的钢管混凝土柱抗震设计方法概述[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红标;刘文渊;徐小壮;;对弹塑性需求谱的一点体会[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朱洁静;杨必峰;沈忠贤;;东方金融广场抗震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谷有法;王海军;冯艳峰;;CFRP的强度折减系数ψ的计算[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9 毛小勇;肖岩;;基于位移的圆钢管混凝土柱抗震设计方法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毛小勇;肖岩;;基于性能的钢管混凝土柱抗震设计方法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日本钢板桩护岸抗震设计方法[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冯海波;让建筑“长得”更坚固[N];广东科技报;2009年
3 张晓哲;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N];建筑时报;2010年
4 慧子;采用780MPa级钢建造新型结构[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5 程志;沈祖炎:中国钢结构建筑发展潜力巨大[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利;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试验和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吴香香;多层薄柔钢框架的抗震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樊长林;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龚胡广;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及其在高层混合结构抗震评估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6年
7 王丰;基于性能的结构多维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于海丰;焊接工字形钢支撑及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海旺;大跨钢网格结构地震避难所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琪;基于位移模式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娟;单斜杆中心支撑钢框架强度折减系数[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2 李刚;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屈服点谱的性态抗震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3 邵建中;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屈服点谱的性态抗震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张伟莉;多层钢框架结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邓茂广;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外滩3号楼改造加固抗震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王海涛;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李大鹏;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3年
8 胡淑军;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黄斌;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及其结构影响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侯富涛;基于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42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4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