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摇摆墙结构阻尼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框架-摇摆墙结构 切入点:抗震设计方法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4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摇摆墙体与主体框架之间存在较大的竖向变形,可于此变形集中部位增设耗能构件,实现保护主体结构的基本损伤机制。提出附加阻尼的框架-摇摆墙结构,并基于等效线性化理论初步计算结构仅附加单一类型阻尼器的阻尼置放量,而后通过定义目标函数,确定可使目标函数最小的同时附加粘滞阻尼与金属阻尼的阻尼器布置方式,得到结论如下:1于弯剪型结构,当仅考虑结构加速度控制时,可沿结构总高布置粘滞阻尼器,而需综合考虑结构楼层位移、加速度时及层间位移角时,可于结构2/3处下部安装金属阻尼器,与其上部1/3处安装粘滞阻尼器;2于剪切型结构,当仅考虑结构层间位移角时,可于结构楼层1/2处下部安装金属阻尼器,与其上部1/2处安装粘滞阻尼器,而需综合考虑结构楼层位移、加速度及层间位移角时,则可于结构1/3处下部安装金属阻尼器,与其上部2/3处安装粘滞阻尼器。
[Abstract]:There is a large vertical deformation between the rocking wall and the main fram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members can be added to the concentrated deformation area to realize the basic damage mechanism to protect the main structure. The frame-rocking wall structure with additional damping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linearization theory, the damping 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with only a single type of dampers is preliminarily calculated, and then, by defining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 damper arrangement which can minimize the objective function while adding viscous damping and metal damping is determin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When only structural acceleration control is considered, viscous dampers can be arranged along the total height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floor displacement, acceleration and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should b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Metal dampers can be install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ucture at 2/3, and viscous dampers on the shear structure at the upper 1/3. Metal dampers can be install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uctural floor 1/2 when only the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the layers of the structure is considered. Instead of installing viscous dampers at the upper 1/2, the metal dampers can be install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ucture at 1/3, and the viscous dampers at 2/3 at the upper part when the floor displacement, acceleration and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s of the stru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号】:TU398.9;TU3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晨光,周德玉;耗能型粘滞阻尼器在高层建筑制振作用的研究[J];四川建筑;2004年04期
2 赵均;李晓楠;陈永祁;;高层建筑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抗震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3 李爱群;张志强;徐庆阳;;建筑减振粘滞阻尼器工程应用新进展[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4 魏锦涛;;液体粘滞阻尼器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5 陈永祁;杜义欣;;液体粘滞阻尼器在结构工程中的最新进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3期
6 陈敏;邹银生;冯承辉;雷劲松;;粘滞阻尼器被动消能体系基于位移设计方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7 张志强;李爱群;徐庆阳;乌兰;;建筑减振粘滞阻尼器工程应用新进展[J];江苏建筑;2007年02期
8 张晶;;液体粘滞阻尼器在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1期
9 李星;张欣心;林宁;;粘滞阻尼器在大跨度桁架结构减振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2009年04期
10 刘莎;甄侦;谢仁生;;关于粘滞阻尼器在结构中的布置位置及安装方式[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生逸;谢曙;;粘滞阻尼器的设计方法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维凝;闫维明;陈彦江;王晨;胡光宇;;耐久性试验中粘滞阻尼器温度变化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赵均;李晓楠;陈永祁;;高层建筑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抗震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爱群;张志强;徐庆阳;;建筑减振粘滞阻尼器工程应用新进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黄胜;戴素娟;;粘滞阻尼器连接相邻结构减震优化分析[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钟玉柏;尚文红;张良平;杜军;王超;;某高烈度区宾馆结构施加粘滞阻尼器的效果[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韩建平;李晓松;;基于性能的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焦柯;陈润辉;廖旭钊;;某亚运会体育馆带粘滞阻尼器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峰;郑天心;王伟;;粘滞阻尼器在某电站锅炉构架振动控制中的应用[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陈胜兵;赵均;徐小燕;白嘉;朱丹;赵伯友;;粘滞阻尼器不同设置方案的飞机库结构减震分析[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礼敏;大跨空间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分析和优化设计[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同忠;粘滞阻尼器和铅阻尼器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2 王维凝;粘滞阻尼器速度指数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3 程文锦;粘滞阻尼器用于建筑结构抗震的分析与设计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陈茂杰;结构抗震粘滞阻尼器优化设计及验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焦常科;含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结构的动力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刘莎;粘滞阻尼器在结构抗震加固改造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罗军峰;粘滞阻尼器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石若玉;基于流动指数的粘滞阻尼器设计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松林;新型非线性粘滞阻尼器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威;粘滞阻尼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3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4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