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考虑组构变化效应的饱和密砂循环本构模型

发布时间:2018-03-21 12:55

  本文选题:饱和密砂 切入点:循环加载 出处:《岩土力学》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真实地描述饱和密砂在循环加载过程中的变形行为,需要引入考虑剪胀阶段组构变化的宏观参量。在已有的基于状态参量的本构模型基础上,引入反映组构变化的剪胀内变量,简称组构-剪胀内变量z。以相变线PTL作为参考线,采用基于相变的状态参量判断砂土在初始时刻和任意时刻体积变形的变化趋势,并通过z对剪胀比d的影响,考虑反向加载过程中塑性变形的累积,建立了一个针对饱和密砂的循环加载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根据试验现象将已有模型中的塑性剪切模量区分为首次加载模量与再加载模量,能较好地模拟排水情况下砂土循环加载的胀-缩变化过程。最后,针对密砂的三轴排水情况,利用文中模型进行预测,并把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总体反映砂土循环加载的变形行为。
[Abstract]:In order to truly describe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aturated dense sand during cyclic loading,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macroscopical parameter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the variation of fabric in the shear expansion stage. Based on the existing constitutive models based on state parameters,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aturated dense sand during cyclic loading is described. The internal variable of shear expansion, which reflects the variation of fabric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line (PTL) is used as the reference line, and the state parameter based on phase transformation is used to judge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volume deformation of sand at the initial time and at any time. The accumulation of plastic deformation during reverse loading is considered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z on the shear expansion ratio d. An elastic-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yclic loading of saturated dense sand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the plastic shear modulus in the existing models is divided into first loading modulus and reloaded modulus. The process of dilatation and shrinkage of sand under cyclic loading can be well simulate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riaxial drainage of dense sand, the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and 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reflect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and under cyclic loading.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城建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78047,No.51208031)
【分类号】:TU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孔亮,段建立,郑颖人;慢速往复荷载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1年05期

2 邵生俊,谢定义;饱和砂土的物态变化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3 李广信,武世锋;土的卸载体缩的试验研究及其机理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4 孙益振,邵龙潭;三轴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砂性土变形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5 邵生俊,谢定义;砂土的物态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2年06期

6 张卫华;赵成刚;傅方;;饱和砂土相变状态边界面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防震;陈宝;朱嵘;;粘土微结构特征与变形机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2 孔亮;苏强;王燕昌;彭仁;;慢速往复荷载下砂土的细观力学与耗能机理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3 刘恩龙;罗开泰;;轴向循环加载条件下人工制备结构性土力学特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何杨;栾茂田;许成顺;郭莹;张振东;李木国;;复杂应力条件下松砂振动孔隙水压力与体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6期

5 何杨;栾茂田;张振东;郭莹;张小玲;金丹;;排水循环剪切条件下砂土体变特性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刘强;谢婉丽;温笃武;;黄土边坡开挖后强度变化规律研究[J];地下水;2012年03期

7 李文平,王维理,张志勇,李玉寿,孙如华;大埋深粘土三轴高压卸载变形与强度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8 倪振强;孔纪名;阿发友;崔云;田述军;;类土质公路边坡开挖扰动破坏过程的研究[J];公路;2011年12期

9 王四巍;高丹盈;刘汉东;;循环加卸载下塑性混凝土强度及变形特性[J];工业建筑;2009年05期

10 叶观宝;何志宇;高彦斌;;软土地区堤岸复合地基处理对土压力的影响分析[J];广东公路交通;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云安;葛修润;张鸿昌;糜崇蓉;;岩-土-结构强度参数估算及其应用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王秀艳;孙琳;;华北地区砂性土的卸荷回弹试验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邵生俊;李彦兴;谢定义;;循环荷载下土的剪缩剪胀变形特性试验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太升;黄沙矿上保护层开采卸压释放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四巍;单轴和三轴应力下塑性混凝土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于艺林;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各向异性砂土本构规律与数学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4 上官子昌;土压平衡盾构机密封舱压力控制机理模型及其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周成;结构性土的本构描述与数值模拟[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6 陈存礼;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孙益振;基于三轴试样局部变形测量的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秦理曼;基于能量耗散的土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张其光;无粘性土的减载弹塑性分析[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俊;卸荷作用下软土回弹变形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2 汪洪星;卸荷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佳;基坑开挖位移场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计国贤;正常固结砂性土在循环剪切作用下变形特性的颗粒流模拟[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金文婷;南宁非饱和膨胀土非线性流变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彦兴;黄土挖方高边坡稳定性变化机理的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7 文建鹏;长沙典型粉质粘土的三轴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罗云华;砂土路基湿化变形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常银生;粘性土应力路径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姜琳;桩—土相互作用的海洋平台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亮,段建立,郑颖人;慢速往复荷载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1年05期

2 谢定义,张建民;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强度变形瞬态变化的机理[J];土木工程学报;1987年03期

3 马建勋,梅占馨;散粒体的增量型内时本构关系[J];土木工程学报;1995年03期

4 徐志伟,殷宗泽;粉砂侧向变形特性的真三轴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5 邵生俊,谢定义;饱和砂土的动强度及破坏准则[J];岩土工程学报;1991年01期

6 张建民;砂土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剪胀规律[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7 邵生俊,谢定义;土的变形非线性与剪缩剪胀性新认识[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8 李广信,郭瑞平;土的卸载体缩与可恢复剪胀[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9 邵生俊,谢定义;饱和砂土的物态变化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10 李广信,武世锋;土的卸载体缩的试验研究及其机理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开胜;结构性粘土的微观变形机理和弹粘塑损伤模型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运霞;鹿英奎;高志军;;一种与材料状态相关的砂土剪胀性理论模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2 陈愈炯;俞培基;魏汝龙;;娭土的剪胀性[J];水利学报;1964年06期

3 刘元雪,施建勇;土的可恢复剪胀的一种解释[J];岩土力学;2002年03期

4 殷宗泽,J.M.邓肯;剪胀土与非剪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J];岩土工程学报;1984年04期

5 魏汝龙;;娭土的剪,

本文编号:1643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43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b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