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
本文选题:地震 切入点:抗拉强度 出处:《科技通报》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超强地震后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问题,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建筑受损评估提供数据依据。分析震后型钢混凝土屈曲关系模拟分析与试件结构的屈服场效应,构建混凝土材料在地震后的初始损伤和自由退化数学模型,得到混凝土混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混凝土弹塑性模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分析。从试验角度得到地震后型钢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结果,得到地震作用后两组试件的受损云图,最后得到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剩余抗拉强度与承载力数值分析结果。研究得出,该数值分析模型得到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精度较高,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符合较好,有效构建地震后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关系。在灾后损伤评估与修复重建中优越的应用性能。
[Abstract]:The residual tensile strength numerical analysis problem of concrete buckling relationship after super strong earthquake is studied, which provides a data basis for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damage assessment.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buckling relationship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after earthquake and the yield field effect of specimen structure are analyz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initial damage and free degradation of concrete material after earthquak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elastic modulus of concrete mixed material is obtain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xperiment, the residual tensile strength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after earthquake is obtained, and the damage cloud diagram of two groups of specimens after earthquake is obtained. Finally, the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residual tensile strength and bearing capacity under the action of different magnitude earthquakes are obtain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residual tensile strength obtained by the numerical analysis model a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and the accuracy is high.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idual tensile strength relationship of concrete buckling relationship after earthquake can be constructed effectively. The formula has excellent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in damage assessment and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fter earthquake.
【作者单位】: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分类号】:TU3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汪梦甫;曹秀娟;孙文林;;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改进及其在高层混合结构地震危害性评估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1期
2 黄盛楠;马千里;叶列平;;罕遇地震下RC框架结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的实用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峰;黄佳梅;吴文朋;王连华;;基于IDA的高墩大跨桥梁抗震性能评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1期
2 陆新征;施炜;张万开;叶列平;马玉虎;;三维地震动输入对IDA倒塌易损性分析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6期
3 杜永峰;王振宇;;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连体双塔楼消能连廊的破坏模拟[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年01期
4 黄盛楠;杨德圣;宋波;陆新征;;大跨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4年S1期
5 于晓辉;吕大刚;;考虑结构不确定性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10期
6 邹勤;马玉宏;;基于IDA的隔震桥梁易损性分析[J];华南地震;2014年S1期
7 于晓辉;吕大刚;郑浩琴;;基于结构典型失效模式的地震侧向倒塌易损性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8期
8 韩淼;那国坤;;基于增量动力法的剪力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1年03期
9 牛帅;朱佳宁;;基于IDA方法的框排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潘志宏;洪博;;地震动频谱特性和持时对IDA结果影响的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杨;甘明;;基于IDA分析方法的深圳湾体育中心抗震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杨德圣;黄盛楠;宋波;陆新征;;大跨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巧云;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勇;非一致地震激励下高架连续梁桥动力响应与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芦燕;大跨度拱型刚架结构倒塌破坏机理及其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亚楠;脉冲型地震下考虑支座位移需求的减震—隔震混合控制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春玲;大跨度悬臂桁架结构的强震失效机理及抗震性能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胡晓;巨型钢框撑—组合钢板剪力墙筒体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3 刘蒙;基于易损性的砌体结构抗震抗倒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郑巧玲;近场地震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郭新华;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中小学校舍抗震分析与性能评估[D];湖南大学;2010年
6 王小虎;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振宇;近断层多维地震作用下连体双塔楼消能连廊的跌落仿真[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8 郑卡云;砖砌体结构墙体和房屋抗震倒塌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叶飞;基于OpenSEES的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10 朱静萌;基于性能的既有砌体结构钢筋网加固抗震效果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2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MPA法与Pushover法的准确性对比[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3 李国强,周向明,丁翔;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2期
4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缪志伟;;采用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方法对RC框架结构推覆分析侧力模式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焕强,李渝生;数值分析模拟开挖卸荷变形的误差分析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2 舒云;索结构的数值分析理论研究[J];中外建筑;2005年04期
3 范恩让;;土钉墙支护机理的数值分析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4期
4 ;第10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4期
5 ;第10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12期
6 钱觉时;吴科如;;砼Ⅰ、Ⅱ类断裂及其数值分析[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7 宋太华;王辉;王晓光;;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数值分析与研究[J];河南科学;2008年03期
8 李群高;袁晓娜;;“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S1期
9 罗晓辉;基坑开挖渗流数值分析[J];土工基础;1997年03期
10 路石;隧道对地运动的反应的数值分析[J];铁道建筑;200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华;赵恩良;畅春玲;邢双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值分析教学法研究[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人文社科与教育学分册)[C];2014年
2 郭永重;李九红;杨菊生;;数值分析中的脆性材料损伤开裂模型[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3 胡慧杰;王煤;余徽;董碧军;;生物对流流场的数值分析[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4 杜飞;沈蒲生;;深开挖中粘弹-粘塑性土体稳定的数值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5 许镇;陆新征;任爱珠;;基于数值分析与物理引擎的建筑垮塌全过程视景模拟[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第十六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晏长根;石玉玲;杨晓华;;滑坡数值分析的接触问题[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薛尚铃;王林;;重庆国际大厦硐室地基和基础数值分析[A];重庆金属学会钢铁年会学术论文专辑[C];2002年
8 戴玛丽;张志国;彭娅玲;汪礼;;管流中流动引起管内弹性喷口变形的数值分析[A];2007年船舶力学学术会议暨《船舶力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徐军;郑颖人;;岩石力学数值分析方法中的一些问题[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周佩白;;高层建筑遭雷击后的电磁场数值分析[A];首届中国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罗晔;TWIP钢制汽车零件数值分析和应用试验[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阳;结构安定性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郭峰;岩土掘削的数值分析新方法与新型装置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王聪慧;稠密液固两相湍流混合的数值分析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萌;水工渗流数值分析应用软件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刘雄辉;大型风力机玻璃钢叶片结构设计与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李广军;基坑开挖对既有地下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4 胡振锋;基于NMT法的地下洞库稳定性数值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代文灿;底排点火燃烧过程的研究与数值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桃;涡流、温度耦合场的建模及有限元的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科;基于IE-MoM方法下的周期结构数值分析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蕴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现场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扬州大学;2012年
9 王晓惠;刚性压头与弹塑性半空间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邵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软土地基中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1643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4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