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再循环测度法对城市生态网模型优化
本文选题:再循环测度方法 切入点:模型优化 出处:《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以再循环测度指标为衡量标准,对城市生态网模型变量的映射关系进行了优化,从而更为精确地得到了生态网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一类模型补充了变量之间存在的隐性关系,也将一类模型中冗余的映射关系剔除,并且对比分析了映射关系不足与冗余的原因.结果表明:1)分别对二线、三线城市生态网模型填补3条和1条映射关系后,生态网模型的映射关系达到最优,最适个数分别为61和59;2)综合考虑所有类别的城市,统一构建城市生态网模型,则存在映射关系冗余现象,通过对17条冗余映射关系的删减,生态网模型的映射关系达到最优,最适个数为65.
[Abstract]:In order to measure recycling index,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of city ecological network model variables were optimized to more accurately obt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of ecological network model, a kind of model of implicit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exist, will also be a model of redundant mapping culling, and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mapping between deficiency and redunda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were on the second tier, model city ecological net three line fill 3 and 1 mapping, mapping the ecological network model to achieve optimal, the optimal number of respectively 61 and 59; 2) considering all categories of the city, unified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network model, there is a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undancy, by cutting back on 17 redundant mapping, mapping the ecological network model to achieve optimal, the optimal number is 65.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北京代表处;
【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06276902B)
【分类号】:TU984.115;Q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秀丽,李勇建,罗勇;有效协作控制的Petri网模型和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岳昊;李文杰;;柔性制造系统Petri网模型的化简[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陆建波;廖伟志;;基于冲突判定的混杂Petri网模型行为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张广泉;反应式系统的并发模型(Ⅲ)——Petri网模型[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5 黄志华;两段提交协议的Petri网模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6 于瑞强;黄志球;;对象Petri网模型的复杂度度量[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廖晶静;王明哲;;用关联矩阵特征值分析Petri网模型结构[J];应用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周如旗,李广原,冯嘉礼;一种基于属性抽取与整合的Petri网模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秦奋涛;赵喜清;;任务调度问题的Petri网模型及其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周如旗,李广原,冯嘉礼;一种新的Petri网模型[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岳昊;;自动制造系统Petri网模型的资源变迁网性质分析[A];2010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于达;张钹;陈陈;;基于层次Petri网模型的调度算法[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文静华;李祥;;安全开放系统的Petri网模型[A];2005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韩亚欣;罗明宇;谭跃进;;主生产调度过程的随机Petri网模型[A];'200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方宇炜;韩曾晋;王纪韶;;具有不确定时间的生产过程的区段赋时弧有色Petri网模型[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6 侯鹏;汪越胜;;链网模型在弹性大变形模拟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乔林;林杜;王漫;张奠成;;智能用户界面的修正Petri网模型[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6年
8 叶剑;李锦涛;史红周;朱珍民;顾晓光;;dFRPN:一种面向分布式推理的模糊Petri网模型[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夏世芬;基于Petri网模型的归结自动推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潘洪军;面向对象代数Petri网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宽全;基于信度网模型的电信网阻塞预测及控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微;基于简化路网模型的防拥塞实时导航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王丽娜;面向城市交通的简化路网模型及路径规划问题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田银花;网格任务调度模型及算法的Petri网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4 洪春宇;大规模多Agent系统环境下合同网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宁全忠;一种校园网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徐新;Petri网分析工具:PTAnalyser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园芳;基于可能性Petri网的模糊系统建模与分析方法[D];郑州大学;2013年
8 温文栋;一种扩展Petri网模型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吴瑞龙;一种基于有色Petri网模型的安全协议检测技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10 李妮;模糊Petri网的约简技术及其闭环模型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64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6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