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岩石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6 01:35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切入点:损伤 出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摘要】:对岩石蠕变3个阶段各自的力学状态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岩石处于衰减和稳态蠕变阶段时存在非线性硬化现象,此时可以认为岩石内部不产生损伤或者是损伤程度十分微小可以忽略不计;当岩石处于加速蠕变阶段时,岩石内部的损伤不断产生并加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将一个非线性硬化函数和损伤演化方程引入到Maxwell蠕变模型中去,使其可以较好地描述蠕变的3个阶段.对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工程区的砂岩进行了三轴蠕变力学试验,依据典型的岩石全程蠕变试验曲线数据,对所提出的岩石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进行了辨识,辨识的蠕变模型和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Abstract]:The mechanical sta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stages of rock creep are analy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is nonlinear hardening phenomenon in the stage of attenuation and steady state creep of rock. 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there is no damage in the rock or that the damage degree is very small and negligible. When the rock is in the accelerated creep stage, the damage inside the rock is constantly produced and intensified, showing obvious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A nonlinear hardening func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Maxwell creep model, which can better describe the three stages of creep. Triaxial creep mechanical tests of sandstone in the right bank underground powerhouse area of Xiangjiaba Hydropower Station are carried out. The nonlinear creep damage model of rock is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data of typical creep test curve of rock, and the creep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results.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5391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09008)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丰年,范华林;岩石的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曹树刚,鲜学福;煤岩蠕变损伤特性的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3 杨春和,陈锋,曾义金;盐岩蠕变损伤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11期

4 韦立德;杨春和;徐卫亚;;基于细观力学的盐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5 徐卫亚;周家文;杨圣奇;石崇;;绿片岩蠕变损伤本构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6 陈卫忠;王者超;伍国军;杨建平;张保平;;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7 范庆忠;高延法;崔希海;付志亮;;软岩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8 万玲,彭向和,杨春和,郭开元;泥岩蠕变行为的实验研究及其描述[J];岩土力学;2005年06期

9 陈锋;杨春和;白世伟;;盐岩储气库蠕变损伤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06期

10 胡昕;洪宝宁;孟云梅;;考虑含水率影响的红砂岩损伤统计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志前;单向土工格栅加筋土的流变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陈艳,刘宁;润扬大桥北锚变更方案的变形和应力比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刘学增,熊少明,刘沛;层状地层粘弹性优化反分析与混合遗传算法[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4 赵永辉;润扬长江大桥北锚碇土体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5 郑永来,潘杰,韩文星;软土地铁隧道沉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6 徐素国,愪保平,梁卫国,赵阳升;钙芒硝盐岩力学特性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7 邝宏柱;刘学增;;层状地层横观各向同性粘弹性优化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8 沈明荣;张学进;;规则齿形结构面剪切蠕变本构方程的参数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9 齐明山;徐正良;崔勤;宁佐利;;风化破碎类花岗岩三轴流变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10 尹土兵;李夕兵;周子龙;洪亮;叶洲元;;粉砂岩高温后动态力学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毅;孟海利;杨年华;薛里;;爆炸加固软土地基机理的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1全国爆破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2 王志俭;殷坤龙;简文星;;万州区红层软弱夹层蠕变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于浩;李海芳;温彦锋;徐泽平;;九甸峡堆石料三轴蠕变试验初探[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国庆;冯夏庭;周辉;陈炳瑞;黄书岭;张传庆;;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齐明山;徐正良;崔勤;宁佐利;;厦门海底隧道围岩流变特性及其特征曲线[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唐世斌;唐春安;李连崇;张永彬;;湿度扩散诱发的隧洞时效变形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柴华彬;邹友峰;;条带开采工程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柴华彬;邹友峰;;条带开采工程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郭志飚;;柳海矿第三系深部软岩蠕变模型及工程应用[A];第四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杨奇;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变形性状试验与工后沉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陈铖;基于模糊集塑性理论的无粘性土循环荷载本构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仰强;石膏蠕变特性及矿房矿柱长期稳定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滕彦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变形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5 王亚男;油页岩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邓超荣;基于破碎围岩条件的小间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许豪;南宁非饱和膨胀土流变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滕珂;膨胀土固结与蠕变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夏亚东;高分子材料的线性与非线性分数算子本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李永永;小净距软弱围岩隧道二衬支护参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树刚,边金,李鹏;软岩蠕变试验与理论模型分析的对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2 梁军,杜善义;粘弹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细观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1年01期

3 何峰,王来贵,于永江,冯美生;岩石试件非线性蠕变模型及其参数确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杨海天,邬瑞锋,,佟晓利;蠕变损伤问题的有效模量法及差分解[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3期

5 缪协兴,陈至达;岩石材料的一种蠕变损伤方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4期

6 邹友平,邹友峰,郭文兵;改进的西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金尧,孙训方,孙亚芳,邓勇,刘洪杰,屠勇;考虑加载历史影响的蠕变律[J];机械强度;2001年02期

8 邹友平,郭军杰,邹友峰;煤岩的改进广义弹粘塑性模型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9 陈沅江,潘长良,王文星;软岩流变的一种新的试验研究方法[J];力学与实践;2002年04期

10 谢和平,鞠杨,董毓利;经典损伤定义中的“弹性模量法”探讨[J];力学与实践;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考虑尺寸效应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2 张艳博;康志强;姜国虎;徐东强;;基于岩石损伤破坏和声发射理论的岩爆发生机理[J];金属矿山;2007年12期

3 金解放;李夕兵;殷志强;邹洋;;循环冲击下波阻抗定义岩石损伤变量的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5期

4 蒋昱州;徐卫亚;王瑞红;王伟;;岩石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樊秀峰;简文彬;;砂岩疲劳特性的超声波速法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6 尹小涛;王水林;党发宁;丁卫华;陈厚群;;CT实验条件下砂岩破裂分形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7 刘文彬;刘保国;刘中战;崔少东;;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岩石蠕变模型参数辨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许江;杨红伟;彭守建;姜永东;张媛;;孔隙水压力-围压作用下砂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9 杨红伟;许江;吴鑫;彭守建;张媛;;周期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变形试验与小波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黎;王思敬;谷本壀伯;;龙游石窟砂岩风化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谢和平;鞠杨;;岩石力学中的分形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4 天一;“绿色”砂岩在装修中受青睐[N];中国建材报;2009年

5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6 记者 刘魁;砂岩产品国内市场走俏[N];中华建筑报;2007年

7 记者 殷雷;禄劝砂岩凭产业化掘金[N];昆明日报;2011年

8 实习记者 潘爽;测井一公司 首创砂岩模块刻度系统[N];大庆日报;2010年

9 赵亚辉;谢和平:路在脚下[N];人民日报;2004年

10 张蕾;石壁人像“天上”来?[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2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4 彭晓蕾;含油气盆地中岩浆活动对砂岩的改造[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6 汤斌;软土固结蠕变耦合特性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7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8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杨峰;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让压支护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10 周青春;温度、孔隙水和应力作用下砂岩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2 尹小涛;基于图像定量分析的砂岩破坏细观机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3 刘晟锋;循环荷载与静载组合加载下岩石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温勇;AMD蚀化边坡岩体细观力学效应及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志远;考虑土体结构性的修正邓肯一张模型[D];浙江大学;2003年

6 何峰;岩石结构的蠕变稳定性理论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7 陆丽丰;煤岩细观剪切破坏及其声发射特性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公衍梅;基于损伤的冲击地压理论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9 何顺友;压缩荷载作用下砂岩损伤演化及声发射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10 吕宜美;化学腐蚀对深部软岩蠕变特性的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5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65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