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变换的再生混凝土框架试验破坏过程分析
本文选题:小波变换 + 损伤因子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通过一榀单跨两层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再生混凝土框架的破坏机制、滞回、内力重分布和损伤累积等特征。基于纤维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对再生混凝土框架试验结果进行模拟。基于小波变换理论提出可用于评价混凝土结构破损程度的损伤因子,并利用该因子对再生混凝土试验框架试件在整个拟静力试验中的损伤累积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两者均表明再生混凝土框架滞回曲线较丰满,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提出的损伤因子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在整个破坏过程各阶段结构的损伤程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ailure mechanism, hysteresis, internal force redistribution and damage accumulation of a single span two-story recycl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under horizontal low-cycle cyclic loading are studied. Based on fiber model, the test results of recycled concrete frame were simulated by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OpenSees.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theory, a damage factor whi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amage degree of concrete structures is proposed, and the damage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recycled concrete test frame specimens in the whole quasi-static test is analyz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both of which show that the hysteretic curves of recycled concrete frames are plump and have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damage factor can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structure in all stages of the damage process.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
【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BK2008128,BK20112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8451)
【分类号】:TU37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进萍,牛荻涛,王光远;多层非线性抗震钢结构的模糊动力可靠性分析与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4期
2 李宏男,李东升;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估、健康监测及诊断述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3期
3 顾祥林;黄庆华;吴周Pr;;钢筋混凝土柱考虑损伤累积的反复荷载-位移关系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4期
4 牛荻涛,任利杰;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4期
5 孙鸿敏,李宏男;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进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6 刁波;李淑春;叶英华;;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累积损伤分析及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1期
7 李宏男,孙鸿敏;小波分析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2期
8 李洪泉,董亮,吕西林;基于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与试验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9 王东升,冯启民,王国新;考虑低周疲劳寿命的改进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10 孙跃东;肖建庄;周德源;张鹏;;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利剑,孙建刚,张云峰;立式储罐抗震设计新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王利恒;周锡元;阎维明;;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的一些新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3 赵杰林;;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4 班明霞;冀鸿飞;苏刊;严志忠;张玲;;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5 曾磊;;型钢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概念体系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6 李多田;张伟林;;结构无损检测与小波分析方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贾云龙;张世宇;;大型复杂结构长期服役状态下的健康监测系统[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8 郑宇;聂玮;;再生混凝土的初步探讨[J];安徽建筑;2011年04期
9 王晓形;;运营期隧道带裂缝二衬承载力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10 王娟;杨娜;杨庆山;;适用于遗产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艳;阚明辉;王自法;;中低层框架结构地震损伤指数[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慧;刘正士;;基于HHT方法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兴林;艾军;杨杰;;土木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4 易和;张季超;郭曼丽;陈大宾;;广东科学中心结构服役性能研究及展示[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5 姜绍飞;;结构健康监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6 张建伟;曹万林;朱珩;董宏英;;再生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8 孙威;阎石;焦莉;宋钢兵;;基于压电波动法的混凝土裂缝损伤监测技术[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9 ;结构可靠性研究的十年[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全国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1992年
10 欧进萍;牛荻涛;王光远;;抗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随机动力分析与概率设计[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全国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嵘;水泥基压电智能器件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易学锋;单反数码相机精密位移测量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李鹏辉;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小波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常磊;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及其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赵俊;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测点优化布置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金恩平;空间网格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今朝;大跨斜拉桥断索危险性理论分析及健康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8 王秋萍;几种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对比研究及实验验证[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王延伟;基于物理参数辨识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刘燕;缺陷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对结构可靠度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顺;基于模型修正及体系可靠度的桥梁结构性能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德;基于GIS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薛明玉;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文江;基于小波变换和应变能的网格结构损伤识别与定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施立成;基于小波分析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廖艳程;岩土工程中的小波(包)分析理论及其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邓旭华;基于小波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夏敬婵;基于结构模态参数和SVM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沈岚;基于LabVIEW的光纤应变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苑佳谦;大跨度空间结构灾害预警评估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慎芳,陶宝祺,朱晓荣,石立华;应用小波分析及主动监测技术的复合材料损伤监测[J];材料工程;2001年02期
2 姜绍飞,刘奎浩,廖云,贾连光;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悬索桥损伤定位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江近仁,洪峰;多层砖房的地震可靠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4期
4 江近仁,孙景江;砖结构的地震破坏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1期
5 杜宏彪,沈聚敏;在任意加载路径下双轴弯曲钢筋混凝土柱的非线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3期
6 欧进萍,牛荻涛,王光远;多层非线性抗震钢结构的模糊动力可靠性分析与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4期
7 刘伯权,白绍良,徐云中,黄宗明;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4期
8 欧进萍,何政,吴斌,邱法维;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9 李宏男,阎石,林皋;智能结构控制发展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10 高赞明,孙宗光,倪一清;基于振动方法的汲水门大桥损伤检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艳静;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祥云;;谈再生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0期
2 侯星宇;;再生混凝土研究综述[J];混凝土;2011年07期
3 刘莹,彭松,王罗春;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改性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5年01期
4 孙振平,谭国强,王新友;再生混凝土技术[J];混凝土;1998年05期
5 张亚梅,秦鸿根,孙伟,郝东明,宁钟;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探[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01期
6 柯国军,张育霖,贺涛,谭志鹏;再生混凝土的实用性研究[J];混凝土;2002年04期
7 汪欢杰,马嵘;“水泥品种”对碎砖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8 ;我国成功应用再生混凝土建造“零能耗”生态建筑[J];施工技术;2008年12期
9 卢建忠,马嵘;“体积取代法”碎砖再生混凝土性能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10 肖建庄,兰阳;再生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欢;陈德玉;;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2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何东;王清远;邱慈长;石宵爽;董江峰;;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心受压的荷载-变形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何瑶;吴徽;陈家珑;;浅谈再生混凝土Tilt-Up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邱慈长;王清远;何东;;地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验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周中一;王卿;曹万林;董宏英;;带竖向构造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7 秦廉;张雄;赵明;袁翔;张洁龙;;再生骨料的吸水特性及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池漪;尹健;;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肖建庄;胡永忠;朱剑锋;;再生混凝土条板应用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泽平;李建宇;杨晓晶;师朋;;浅谈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可行性[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2 许琦敏;“再生路”如何走出校门[N];文汇报;2004年
3 记者 刘碧玛邋通讯员 高蕾;废旧混凝土变废为宝[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许琦敏;利用灾后废墟再造新家园[N];文汇报;2008年
5 记者 王桂兰 通讯员 高蕾;我国首座用全级配再生混凝土骨料建筑的大楼落成[N];中国建材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果;专家建议:建筑垃圾资源化[N];广东建设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蒋秀娟 实习生 陈明子;中国建筑寿命30年:事实还是误读?[N];科技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志国;百年老厂房变身星级绿色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0年
9 王满;为房子加个“三明治”式“减震垫”[N];西部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牧涵;20亿吨建筑废渣哪去了[N];市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海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4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孙跃东;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周中一;村镇砌体结构新型抗震与隔震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马辉;型钢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胡波;再生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及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安新正;腐蚀环境下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10 张娟;建筑材料资源保护与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军凯;酸雨和冻融环境对再生及钢管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陈杰;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冯玲;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4 孟少宾;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与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5 黄秀亮;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韩福冬;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可靠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静;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绍博;低剪跨比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10 蒋大园;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0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