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桩端后注浆对单桩承载性状的作用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7 09:34

  本文选题:后注浆 + 桩基 ; 参考:《岩土力学》2014年S2期


【摘要】:以桩的长径比l/d、桩间距与桩径之比s/d、注浆加固体厚度h为因素,以单桩极限承载力Qu与某一荷载下的桩顶沉降Sp为评价指标,设计L9(34)正交试验方案,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桩端后注浆对单桩承载性状的作用效应研究,得出各因素作用效应的重要性次序和作用规律。研究表明,无论对桩基承载力还是对桩基沉降,桩间距与桩径之比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s/d较大时采用桩端后注浆来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小桩基沉降,效果更显著;桩端后注浆使桩的端阻增大,承载性状改变,由摩擦桩逐渐过度为端承摩擦桩、摩擦端承桩或端承桩。
[Abstract]:Taking the ratio of length to diameter of pile 1 / d, the ratio of pile spacing to diameter of pile s / d, grouting and solid thickness h as factors, and taking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qu and the settlement of pile top under a certain loa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the orthogonal test scheme of L9 / 34 is designed. The effect of post-grouting at the end of pile on the bearing behavior of single pile is studi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and the law of action of each factor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pile spacing to pile diame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increas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foundation and to reduce the settlement of pile foundation when the ratio of pile spacing to pile diameter is larger. After grouting at the end of the pile, the end resistance of the pile is increased, and the bearing behavior of the pile is changed from the friction pile to the end bearing pile, the friction end bearing pile or the end bearing pile.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No.IRT1067)
【分类号】:TU473.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保汉;后注浆桩技术(6)——影响桩端压力注浆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因素[J];工业建筑;2001年10期

2 周红波;桩端后注浆钻孔桩承载性能与注浆关系的数值模拟[J];工业建筑;2005年09期

3 黄敏,张克绪,张尔齐;桩底灌浆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4 吴江斌;王卫东;;软土地区桩端后注浆灌注桩合理注浆量与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2007年05期

5 朱向荣;张寒;孔清华;;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J];建筑科学;2006年06期

6 黄吉龙;陈锦剑;王建华;;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的数值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朝阳;吕国兵;孙炎;;基于桩基后注浆分布效果的承载力试验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刘纪峰;张会芝;王逢朝;;桩侧桩端联合后注浆提高承载力及其数值模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3 徐超,孙立川,叶观宝;后注浆技术在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应用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4 王宏;;钻孔灌注桩桩端桩侧后注浆技术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2009年12期

5 邓立志;雷金山;陆海平;冷伍明;;超长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及其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6 吴志敏;徐爱民;吴庆勇;;桩端后注浆施工工艺及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6期

7 陆培毅;于勇;韩丽君;;考虑注浆过程的后压浆桩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1期

8 刘锟;赵春风;;不同桩端土对灌注桩承载特性影响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4期

9 殷鹏程;;后注浆技术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8期

10 张志勇;;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性状的研究[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柯洪;吴翔;王继华;曾云川;赵春宏;冯庆高;;厚土层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特性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2 柯洪;吴翔;王继华;曾云川;赵春宏;冯庆高;;厚土层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特性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3 吴开成;;一种提高桩承载力的方法[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4 张雷;陈时栩;仇建华;张鹏;;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身倾斜数值模拟分析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亮;;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基桩内力试验新技术[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6 张忠苗;宋仁乾;;软土地基大直径桩受力性状与桩端后注浆技术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简洪钰;;小截面静压预制短桩的桩底注浆试验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艳;周磊;蒋镇华;;后注浆灌注桩在上海地区应用的若干经验[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梁世杰;;如何提高钻孔灌注桩桩底注浆施工质量[A];第四届工程质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健;桩端后注浆浆液扩散机理及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永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结构性能研究及新桩型开发[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建;硬土软岩地层中长大直径桩基竖向承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邹力;后注浆群桩基础沉降性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任鹏;黄土地基超长基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张乾青;软土地基桩基受力性状和沉降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郑楷;北京市某超高层建筑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8 陈景星;高速公路梁桥加宽桩基础沉降差异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房凯;桩端后注浆过程中浆土相互作用及其对桩基性状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王忠瑾;考虑桩—土相对位移的桩基沉降计算及桩基时效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平;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及沉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赖小俊;深厚软土层中桩端压力注浆后的桩基承载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文华锋;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在雅江大桥上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何景愈;大直径后注浆桩尺寸效应、受力性状及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姚勇;卵石层中的灌注桩桩端压力灌浆技术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宋仁乾;嵌岩桩受力性状及嵌岩深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丁巧爱;扩底后注浆灌注桩的现场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8 史红权;扩底后注浆灌注桩施工工艺及其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9 黄泽安;复合地基后注浆土体的断裂力学机制及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10 李昌驭;钻孔灌注桩桩桩端后压浆工艺与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平辉;压力注浆提高单桩承载力特性及工程应用[J];工业建筑;2000年07期

2 龚维明,吕志涛;桩底压浆灌注桩[J];工业建筑;1996年03期

3 黄敏,张克绪,张尔齐;桩底灌浆分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胡庆立,张克绪;桩底压浆桩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黄敏,张克绪,张尔齐;桩底灌浆在桩端周围土体中引起的应力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龚维明,施明征,孙逊;桩底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1998年11期

7 刘占勇,周水,刘松科;钻孔桩后注浆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及应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8 张忠苗,辛公锋;不同持力层钻孔桩桩底后注浆应用效果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06期

9 沈保汉,应权;桩端压力注浆桩技术[J];建筑技术;2001年03期

10 黄生根,曹辉;超长钻孔灌注桩应用后压浆技术的效果分析[J];建筑技术;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立运;关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2 何剑;对“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讨论的答复[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3 刘利民,李增选;残余应力及其对桩承载性状的影响[J];特种结构;2000年04期

4 刘利民;桩基承载性状研究的新进展[J];岩土工程界;2000年01期

5 方鹏飞;姜珂;朱向荣;孔清华;;软土地区桩端后注浆桩承载性状对比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2期

6 张信贵,易念平,黄绍铿;南宁盆地泥岩承载性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7 陈秋南,王祥秋,包太;关于“黄土地基中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8 尚银生;几类灌注桩的垂直承载性状及其性能价格比分析[J];岩土工程界;2002年07期

9 冯世进,陈云敏,郑建国;对“黄土地基中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讨论的答复[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10 高飞;;上海地区不同注浆方式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的比较研究[J];工程质量;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建军;梁仁旺;冯国瑞;白晓红;;卵石土地基中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彭柏兴;王星华;;红层软岩大直径嵌岩桩承载性状有限元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施峰;;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状[A];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国良;程洪阵;周政;蒋斌;;桩的竖向承载性状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施工质量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的影响[N];中华建筑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科宇;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哲;大直径灌注筒桩承载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淦;具有断桩缺陷的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的模型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2 杨汶东;多层岩溶区深水大直径桩基承载性状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3 杨立功;模拟施工过程的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4 冯立富;沉渣对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宋祖民;缺陷桩水平承载性状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6 张瀛文;大直径后注浆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7 赵志蒙;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徐浩明;复杂地质条件下群桩基础垂直承载性状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9 张岩岩;扩径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杨彦丽;泥皮对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影响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0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10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