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软土地基上柔性加筋挡土墙的承载机理

发布时间:2018-04-27 18:34

  本文选题:软土地基 + 柔性加筋土挡墙 ; 参考:《福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国内外对刚性地基上的加筋土挡墙性能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已做了很多,但是对于对软弱地基上加筋土挡墙整体性能的研究还很少。所以,目前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是基于刚性地基的研究成果,按照普通的加筋挡土墙的设计理论所设计的返包式加筋挡土墙,虽然在刚性地基上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对于在软土地基上的应用却一直不尽人意。为此,本文针对修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柔性加筋挡墙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有:引用Bergado (2000)和Tanchaisawat (2008)针对Bergado (1995)在泰国曼谷做的软基上的加筋挡土墙的现场试验而进行的数值计算结果与本文的数值计算(HSS)结果进行比较,验证采用有限方法模拟实际工程的可行性。以上述试验挡墙为基本模型分析了墙厚、地基土强度和地下水位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法模拟室内三轴试验、剪切试验和拉拔试验,分析上覆土压力、拉力、加筋体长度、加筋体间距、接触面、土体压缩模量和土体强度对加筋土的内部稳定性的影响。此外,针对加筋土的拉拔试验提出解析法并与有限元法进行比较,验证两者的可行性。为了更形象地分析软土地基和面板形式对加筋挡土墙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文章还分别通过与坚硬地基和刚性面板的加筋挡土墙的内力和变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了墙厚、加筋体的刚度、加筋体间距、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地基土的渗透系数和地基土的强度对返包式加筋挡墙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别对挡墙的安全系数进行分析,并比较两者的计算结果。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墙厚、加筋体的刚度、加筋体间距、填土的强度、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和地基土的强度对返包式加筋挡土墙的破坏模式的影响,并与坚硬地基的挡墙进行比较。总结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Abstract]:A lot of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earth retaining wall on rigid found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earth retaining wall on soft foundation. Therefore, the current calculation theory and method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rigid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theory of common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the backpack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rigid foundation.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in soft soil foundation has been unsatisfactory. In this paper, the flexible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built on soft soil foundation i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Bergado 2000) and Tanchaisawat 2008)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in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field test of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on soft foundation made by Bergado 1995) in Bangkok, Thailan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finite method to simulate practical engineering is verified. The influence of wall thickness, soil strength and groundwater level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bove experimental retaining wall. The effects of overlying earth pressure, tensile force, reinforced body length, reinforced body spacing, contact surface, soil compression modulus and soil strength on the internal stability of reinforced soil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o simulate the indoor triaxial test, shear test and drawing test,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overlying earth pressure, tensile force, reinforced body length, contact surface, soil compression modulus and soil strength on the internal stability of reinforced soil. In addition, an analytical method is proposed for the drawing test of reinforced soil and compared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wo methods. In order to analyze more vividly the influence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and slab form on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the paper also compares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with hard foundation and rigid slab in detail, and analyzes the thickness of the wall. The influence of the stiffness of reinforced body, the spacing of reinforced body,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of foundation soil,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foundation soil and the strength of foundation soil on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backpack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retaining wall,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wall thickness, stiffened body stiffness, stiffened body spacing, strength of fill, compression modulus of foundation soil and strength of foundation soil on the failure mode of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are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ard foundation retaining wal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research prospects.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447;TU47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旭东,汪东兰;关于软土地基处理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9期

2 范永芳;水泥搅拌桩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1期

3 陆春赫;;浅谈砾石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2007年02期

4 王赫;于立成;李波;;关于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5 郑仲娥;汪旭初;刘静;;浅谈软土地基的码头桁架施工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9年13期

6 张杨林;;浅谈软土地基下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科学之友(B版);2009年12期

7 唐胜刚;;浅谈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措施[J];科技资讯;2010年04期

8 陈武志;郭冯杰;;三轴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2010年17期

9 杜茂虎;;公路软土地基危害分析及处理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7期

10 李泽春;;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对策[J];科技传播;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俭斌;李立新;;辽宁省区域性软土地基特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段拥军;党艳妮;;软土地基上建设多层住宅的对策[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3 李圣彬;张国勇;;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4 徐凤鹤;;硬壳软土地基试验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5 徐杨;;高填粉煤灰在公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6 刘源;鲁庆洽;徐智刚;;软土地基上筑堤施工滑沉成因分析及处理[A];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第3辑)[C];2005年

7 李新胜;;粉喷桩在上海软土地基中的应用[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8 朱宣杰;;软土地基及处理方法的探讨[A];浙江省铁道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志波;孔秋平;;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变形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伟;;浅谈公路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孙娅;草海隧道技术打破我省软土地基瓶颈[N];昆明日报;2010年

2 撰稿 柯梅丽 张美薇;王盛源:跋涉在软土地基研究领域的探索者[N];广东建设报;2007年

3 记者 蒋红梅;海桐高新撑起软土地基“脊梁”[N];宁波日报;2008年

4 李璀 黄建新;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获突破[N];湖南日报;2003年

5 赵江平 张少峰;软土地基固结工法攻克基础施工难题[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爆炸法加速深层软土地基排水固结试验研究与应用[N];人民铁道;2013年

7 王莉莉 叶小静;如何把“稀饭”做成“米饭”[N];温州日报;2010年

8 王燕宁 通讯员 钱熊;两年何以获9项专利[N];科技日报;2004年

9 太原市综合开发公司 刘喜喜;汾河西岸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比较[N];山西科技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吴炳森;以质量提升品牌[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军;寒区湿地软土地基固结沉降与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赵健;软土地基强度试验研究及其增长计算理论[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驰;软土地基桶形基础循环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康洪;南沙软土地基处理综合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刘飞禹;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动力特性及加筋道路动力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张军辉;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加宽变形特性及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肖忠;软土地基上新型防波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8 王金昌;广义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基共同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贾宁;软土地基高速公路拓宽的沉降性状及处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吴雪婷;温州浅滩软土工程特性及固结沉降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剑良;超深软基群桩综合施工技术在DFDQ项目中的应用与管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干焕军;真空灌浆加固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3 秦亚楠;高速公路湖相沉积软土地基强夯加固处理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4 廖存刚;双向搅拌粉喷桩加固连盐铁路软土地基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许世博;上海临港新城项目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模糊判别选择[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恒达;反复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长期沉降的数值模拟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俊腾;软土地基上柔性加筋挡土墙的承载机理[D];福州大学;2013年

8 饶晓;廊沧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注浆加固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周建标;深圳后海湾填海区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张激扬;遵赤公路软土地基变形规律及其处理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11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11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e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