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原状软黏土主应力轴动态旋转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6 03:41

  本文选题:主应力轴动态旋转 + 原状软黏土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利用浙江大学5 Hz空心圆柱扭剪仪,通过轴力和扭矩的耦合,模拟波浪荷载下主应力轴动态旋转的应力路径,对杭州原状软黏土的孔压累积、应变发展及模量衰减等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研究频率、循环应力比的影响,并与动三轴试验相比较。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给出主应力轴动态旋转下原状软黏土模量衰减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频率越低或循环应力比越大,孔压累积、应变发展及模量衰减的速率越快,破坏所需要的循环次数越少;虽然各应变分量开展程度不同,但应变曲线均在同一循环次数时出现拐点;循环加载过程中,压缩模量和剪切模量的衰减规律基本相同,但压缩模量衰减速率稍快于剪切模量。与动三轴试验结果相比,主应力轴连续旋转试验中土体模量衰减规律基本不变,但衰减速度更快,试样破坏所需的循环次数明显减少,因此,建议实际工程应用时要考虑主应力轴旋转的影响。
[Abstract]:By using the 5 Hz hollow cylindrical torsional shear apparat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dynamic rotation stress path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axis under wave load was simulated by coupling the axial force and torque, and the pore pressure accumulation of the undisturbed soft clay in Hangzhou was studie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ain development and modulus attenuation ar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frequency and cyclic stress ratio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dynamic triaxial test. Based 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the empirical formula of modulus attenuation of undisturbed soft clay under dynamic rota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axis is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er the frequency or the greater the ratio of cyclic stress, the faster the pore pressure accumulates, the faster the strain development and modulus decay, the less the cycle number is required for failure, although the different strain components develop differently. During cyclic loading, the attenuation law of compression modulus and shear modulus is basically the same, but the attenuation rate of compression modulus is a little faster than that of shear modulus. Compared with the dynamic triaxial test results, the modulus attenuation law of soil in the continuous rotation test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axis is basically unchanged, but the attenuation speed is faster, and the cycle times required for the specimen failure are obviously reduc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 of rota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axi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8162,51178422)
【分类号】: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建,龚晓南;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应变软化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2 沈瑞福,王洪瑾,周克骥,周景星;动主应力旋转下砂土孔隙水压力发展及海床稳定性判断[J];岩土工程学报;1994年03期

3 王淑云,楼志刚;原状和重塑海洋粘土经历动载后的静强度衰减[J];岩土力学;2000年01期

4 黄博;丁浩;陈云敏;赵宇;;GDS空心圆柱仪动力试验能力探讨[J];岩土力学;2010年01期

5 张健;高玉峰;沈扬;闫俊;;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反正弦孔压拟合参数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03期

6 蔡袁强;陈静;王军;;循环荷载下各向异性软黏土应变-软化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6期

7 刘飞禹;蔡袁强;徐长节;王军;;循环荷载下软土动弹性模量衰减规律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影;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重塑黏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童朝霞;应力主轴循环旋转条件下砂土的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功勋;栾茂田;郭莹;王忠涛;贺林;;波浪荷载作用后软黏土静强度弱化及软基加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王建超;贡金鑫;冯云芬;;波浪作用下柔性靠船墩船舶撞击力统计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赵俊明;刘松玉;石名磊;张海军;;交通荷载作用下低路堤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季朝将;蒋军;;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砂土动力特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6期

5 徐毅青;唐益群;任兴伟;王元东;叶桂明;;地铁振动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加固软黏土动弹性模量试验[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6 闫澍旺;封晓伟;田俊峰;;循环荷载下滨海软黏土孔压发展规律及强度弱化特性[J];中国港湾建设;2010年S1期

7 李雪莲;曹斌;刘小勇;;智能精密水压力发生器的设计与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年11期

8 王元东;唐益群;吴晓峰;;湛江软土震陷特性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9期

9 陈u&;李武;蔡正银;;循环荷载作用下淤泥质黏土软化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13年02期

10 陈金友;郭林;;不同振动频率下软粘土的动应变特性研究[J];工程勘察;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景星;王洪瑾;周克骥;;饱和低密度土坡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稳定分析[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唐益群;张曦;叶为民;黄雨;王艳玲;周念清;;地铁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动力特性和动强度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立忠;潘冬子;;波浪荷载作用下粉质海床孔压增长的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红;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红黏土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仇敏玉;交通荷载对道路工后沉降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于艺林;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各向异性砂土本构规律与数学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4 乔东生;深水平台锚泊定位系统动力特性与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建峰;复合加载下软土地基桶形基础承载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锋;深季节冻土区重载汽车荷载下路基动力响应与永久变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付兵先;高速列车作用下水泥改良粉土路基的动力特性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王栋;波浪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与液化的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单红仙;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工程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姬美秀;压电陶瓷弯曲元剪切波速测试及饱和海洋软土动力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鸿镔;主应力轴旋转下重塑粘土与原状粘土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马灏;汕头软土在不规则循环荷载下的动力性能分析[D];汕头大学;2011年

3 赵致艺;循环荷载频率对K_0固结饱和粘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林奇;振动频率对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崔嵩;波流共同作用下海床动力响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汪文诚;破碎波作用下砂质海床孔隙水压力响应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方晔;Gibson地基的一维固结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8 陈静;波浪作用下原位孔压响应及其在粉土海床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吴钰骅;软土深基坑工程流变及共同变形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董亚钦;循环荷载下软粘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德干,陈其禄;全液压静压沉拔钢模管干取土灌注桩的应用实践[J];安徽建筑;2001年04期

2 于濂洪,王波;饱和粉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的试验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刘立;周克骥;;YCW—A微型脉动压力传感器在土动力实验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7年03期

4 黄炜;;动扭剪仪探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2年06期

5 刘汉龙,周云东,高玉峰,余湘娟,Nakasono Takeshi;多功能静动三轴仪研制及在液化后大变形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2001年05期

6 陈国兴,谢君斐,张克绪;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经验估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7 郭莹,栾茂田,何杨,许成顺,史旦达,李木国;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孔隙水压力增长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8 栾茂田;许成顺;何杨;郭莹;张振东;;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单调与循环剪切特性的比较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9 邱大洪;海岸和近海工程学科中的科学技术问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10 栾茂田,郭莹,李木国,王静,王栋,崇金著;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研发及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国平;王洪瑾;周克骥;;内外室压力不等的空心圆柱扭剪仪的研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莹;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的不排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许成顺;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剪切特性及本构模型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齐剑峰;饱和黏土循环剪切特性与软化变形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鸿年;卢华复;张庆龙;王瑞宇;;福建东南沿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2 陈若曦;朱斌;陈云敏;陈仁朋;;基于主应力轴旋转理论的修正Terzaghi松动土压力[J];岩土力学;2010年05期

3 林银山;褶皱构造产状的测算及其在区域应变场研究和矿床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1992年04期

4 高德臻;用共轭剪节理计算及绘制主应力图解的BASIC语言程序[J];地质与勘探;1985年11期

5 刘巍,王赵丽,,孟雁英;大同─阳高2次地震前后震源应力场的变化过程[J];山西地震;1994年04期

6 P.Mozafari,许力生,吴忠良,陈运泰;用长周期体波数据反演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M_S7.6地震的矩张量[J];地震学报;1999年04期

7 梁金城,李石锦,易诗军;湘西沃溪金矿床层状石英脉的显微构造与组构初探[J];桂林工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8 汤经武 ,杨学敏;根据共轭剪节理计算并绘制主应力轴分解图的新方法——微型计算机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之二[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3期

9 ;1967年侏倭6.8级地震[J];四川地震;1988年04期

10 谢义行;;山东招掖地区金矿控矿应力场初探[J];山东国土资源;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作舟;;震源机制与地应力测量[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C];1980年

2 侯明金;王永敏;Jacques MERCIER;Pierre VERGELY;;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的动力学演化及其构造意义[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石耀霖;朱桂芝;;用主震错动和余震机制确定应力场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4 李继业;;吉黑蒙地区中强地震空间网格化特征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石耀霖;朱桂芝;;利用主震错动模型和余震震源机制确定区域应力场的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伟;罗灼礼;朱航;吴碧春;;大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及强震危险性定量计算[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7 许忠淮;汪素云;冯康敏;;不同方法测定应力场方向结果的比较[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何志桐;;新疆地区的地震构造及油气田分布的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6)[C];1989年

9 朱传镇;石汝斌;王林瑛;;脉动变化、震群活动与大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10 陈新;杨强;何满潮;李科峰;;考虑深部岩体各向异性强度的井壁稳定分析[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扬;考虑主应力方向变化的原状软粘土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金丹;主应力方向旋转变化条件下饱和砂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2 林向东;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3 王春山;石棉县大岗山地区断裂特征及活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35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35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c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