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
本文选题:半再生混凝土 + 框架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为了研究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一个1/4缩尺8层框架结构的模型,对其进行模拟地震整体结构振动台试验,依次对整体结构进行8度多遇烈度、8度基本烈度、8度罕遇烈度以及更强烈度的地震输入,研究整体结构的破坏模式与抗震性能,并进行整体结构弹塑性时程计算以及易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再生混凝土8层框架破坏模式为强柱弱梁破坏模式;在多遇烈度和罕遇烈度阶段,层间位移角均小于规范限值,满足8度抗震设防要求;半再生混凝土8层框架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在多遇烈度下,该结构超越正常使用状态(层间位移角为1/550)概率为79.30%,但在罕遇烈度下,超越生命安全状态(层间位移角为1/50)概率为32.29%,表明该结构依概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semi-recycl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a 1 / 4 scale 8 story frame structure model was designed, and the shaking table test of the whole structure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tudy the failure mode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the earthquake input of the whol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in turn with 8 degrees of intensity, 8 degrees of basic intensity, 8 degrees of rare intensity and more intense intensity, in order to study the failure mode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The elastic-plastic time history calculation an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ode of semi-recycled concrete frame is the failure mode of 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 and in the stage of frequent intensity and rare intensity,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is less than the limit value of code,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8 degree seismic fortification.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of semi-recycled concrete frame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ecification,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exceeding the normal working state (1 / 550) is 79.30 under rare intensity. The probability of transcending life safety state (1 / 50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floors) is 32.29,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tructure meets the limit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probability.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274) 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D09050600370000)
【分类号】:TU37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跃东,肖建庄,周德源,张鹏;再生轻质砌块填充墙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2 曹万林;刘强;张建伟;徐泰光;朱珩;;再生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1期
3 曹万林;徐泰光;刘强;张建伟;张亚齐;;再生混凝土高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2期
4 肖建庄,李佳彬,孙振平,郝眩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5 肖建庄,朱晓晖;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肖建庄;;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7 肖建庄;李文贵;刘琼;;模型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细观数值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门进杰;史庆轩;周琦;;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性能指标的量化[J];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9 张建伟;曹万林;董宏英;朱珩;;再生骨料掺量对中高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10 张亚齐;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再生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李佳彬,孙振平;回弹法检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2 班明霞;冀鸿飞;苏刊;严志忠;张玲;;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3 夏琴;柳炳康;曹勇;;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变形性能的试验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曹万林;尹海鹏;张建伟;董宏英;张亚齐;;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余方;邓寿昌;;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1期
6 黄天勇;侯云芬;;再生细骨料中粉料对再生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7 孙岩;郭远臣;孙可伟;李琴;;再生微粉制备辅助胶凝材料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4期
8 潘昕;;废弃混凝土作再生细骨料研究[J];福建建筑;2008年07期
9 杨洁;肖建庄;;约束作用对再生混凝土性能改善研究[J];粉煤灰;2009年02期
10 刘立;赵顺增;曹淑萍;吴勇;贾福杰;;高性能再生集料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J];粉煤灰;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振平;高峰;杨正宏;;再生粗集料用于装饰砌块混凝土基本性能的研究[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2 吕伟荣;谭磊;王猛;刘锡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平划分标准[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3 张建伟;曹万林;朱珩;董宏英;;再生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4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5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6 杨德健;高永孚;高志伟;;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7 张建伟;丹姗;曹万林;池彦忠;;带暗支撑再生混凝土中高剪力墙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8 周中一;王卿;曹万林;董宏英;;带竖向构造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9 董宏英;边建辉;曹万林;王攀峰;;再生混凝土筒体壁厚对抗火性能影响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10 张建伟;孟少宾;曹万林;池彦忠;;带耗能支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劳晓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群贤;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3 郭伟亮;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力学性能及地震失效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杜朝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及构件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李九苏;基于活性粉末增强的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尹海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余晓峰;再生混凝土损伤本构与不同取代率下密肋复合墙抗震安全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9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陆本燕;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桥梁结构性能量化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俊杰;基于界面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提升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4 杜志强;基于性能的RC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苏明;再生钢管混凝土短柱受力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欧立君;MG公司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宋彦波;火力发电厂主框架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龙秀海;废旧钢纤维橡胶改性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9 刘金海;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实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徐庆华;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祥林,张誉;碎砖无砂砼的强度与变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01期
2 肖建庄,李佳彬,孙振平;回弹法检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3 曹万林,庞国新,李云霄,,王光远;轻质填充墙异型柱边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4 施钟毅,李阳;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J];粉煤灰;2004年04期
5 王健,孟秦倩;再生骨料混凝土基本性能的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6 邢振贤,周曰农;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7 杜婷,李惠强,覃亚伟,钟声华;再生混凝土未来发展的探讨[J];混凝土;2002年04期
8 肖建庄,李佳彬,兰阳;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与评述[J];混凝土;2003年10期
9 成国耀;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混凝土的基本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5年11期
10 李哲明,宁文奎,宋玉普,车轶,夏国明;非承重抗震墙体实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门进杰;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珍;闫宏生;;再生混凝土的碳化[J];混凝土;2009年11期
2 翁祥云;;谈再生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0期
3 侯星宇;;再生混凝土研究综述[J];混凝土;2011年07期
4 刘莹,彭松,王罗春;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改性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5年01期
5 孙振平,谭国强,王新友;再生混凝土技术[J];混凝土;1998年05期
6 张亚梅,秦鸿根,孙伟,郝东明,宁钟;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探[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01期
7 柯国军,张育霖,贺涛,谭志鹏;再生混凝土的实用性研究[J];混凝土;2002年04期
8 汪欢杰,马嵘;“水泥品种”对碎砖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9 ;我国成功应用再生混凝土建造“零能耗”生态建筑[J];施工技术;2008年12期
10 卢建忠,马嵘;“体积取代法”碎砖再生混凝土性能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欢;陈德玉;;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2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何东;王清远;邱慈长;石宵爽;董江峰;;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心受压的荷载-变形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何瑶;吴徽;陈家珑;;浅谈再生混凝土Tilt-Up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邱慈长;王清远;何东;;地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验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周中一;王卿;曹万林;董宏英;;带竖向构造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7 秦廉;张雄;赵明;袁翔;张洁龙;;再生骨料的吸水特性及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池漪;尹健;;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肖建庄;胡永忠;朱剑锋;;再生混凝土条板应用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泽平;李建宇;杨晓晶;师朋;;浅谈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可行性[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2 许琦敏;“再生路”如何走出校门[N];文汇报;2004年
3 记者 刘碧玛邋通讯员 高蕾;废旧混凝土变废为宝[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许琦敏;利用灾后废墟再造新家园[N];文汇报;2008年
5 记者 王桂兰 通讯员 高蕾;我国首座用全级配再生混凝土骨料建筑的大楼落成[N];中国建材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果;专家建议:建筑垃圾资源化[N];广东建设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蒋秀娟 实习生 陈明子;中国建筑寿命30年:事实还是误读?[N];科技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志国;百年老厂房变身星级绿色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0年
9 王满;为房子加个“三明治”式“减震垫”[N];西部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牧涵;20亿吨建筑废渣哪去了[N];市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海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4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孙跃东;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周中一;村镇砌体结构新型抗震与隔震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马辉;型钢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胡波;再生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及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安新正;腐蚀环境下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10 张娟;建筑材料资源保护与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军凯;酸雨和冻融环境对再生及钢管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陈杰;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冯玲;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4 孟少宾;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与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5 黄秀亮;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韩福冬;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可靠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静;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绍博;低剪跨比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10 蒋大园;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8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2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