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地震确定方法研究
[Abstract]:The positiv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method is wide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ismic parameters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The advantage of the method is that it can fully express the effect of all possible earthquakes around the field point on the ground motion of the site.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an obvious disadvantage, that is, the lack of seismic concept, in short, no earthquake can produce the response spectrum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method.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carry out some work that needs to consider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earthquak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regional earthquakes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risk analysis method and in the specific seismic tectonic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分类号】:P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慧,杨章,唐丽华,马巍;吉林台水电站坝址人造地震动研究[J];内陆地震;2000年03期
2 胡聿贤;答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3期
3 张天中,马云生,舒曦;关于地震动超越概率的不确定性、地震动衰减关系和设防标准的讨论[J];地震学报;1995年04期
4 谭周地,薄景山,张树林;长江三峡工程坝址地震危险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3期
5 何开明;;烈度衰减关系的改进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J];高原地震;1993年02期
6 李波;沈航;;飞机着陆下沉速度最大值的确定方法[J];应用力学学报;2008年01期
7 韦征;叶继红;沈世钊;;最大熵法可靠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J];振动与冲击;2007年06期
8 钱达;;随机激励下,多自由度体系加速度反应的穿越分析[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9 苏宗正,,兰青龙;清徐县地震危险性分析[J];山西地震;1995年S1期
10 LINDELL ORMSBEE;张红艳;;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与洪水频度分析的对比[J];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礼立;马玉宏;刘曾武;;考虑地震环境的不同重要性类别结构抗震设防水准的确定[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2 罗慧;谢璞;苏德斌;丁德平;姚东升;;北京高影响天气事件风险评估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经济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张国伟;郭玉荣;肖岩;;远程控制下的CFT柱拟动力试验和模拟[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国伟;郭玉荣;肖岩;;钢管混凝土柱拟动力远程试验和模拟[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忠生;;地震危险下的滑坡失稳概率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罗奇峰;;关于危险性概率一致想定地震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7 杨秋珍;徐明;雷小途;李军;;影响热带气旋事件成灾风险评估方法初探——以影响上海TC_S事件为例[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秋珍;徐明;雷小途;李军;;关于影响热带气旋事件成灾风险定量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以影响上海TC_s事件为例[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吴鹏;周克森;;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大厦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10 王年香;章为民;顾行文;;长河坝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马爱平;灾后重建如何保障房屋抗震能力?[N];科技日报;2008年
2 ;科学先进实用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N];陕西日报;2001年
3 陈元椿;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建设报;2001年
4 黄国华;工程项目与地震安全评价[N];广西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鲲;针对大地震设防的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2 冯静;震动图预测的不确定性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3 陶清林;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钟菊芳;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动输入参数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谷天峰;郑西客运专线黄土地基振(震)陷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刘艳辉;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沈怀至;基于性能的混凝土坝—地基系统地震破损分析与风险评价[D];清华大学;2007年
8 彭艳菊;基于渤海地震环境的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陶正如;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10 王瑞江;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英;大庆市区断裂及地震危险性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2 张晓梅;基于抗倒塌设防目标的设计地震动区划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3 张沛;基于结构地震震害矩阵的建筑抗震设防原则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4 罗艳;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优化方法的基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刘耀龙;强震作用下结构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失效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栋;川藏公路黄草坪2~#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三维模型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曲宁;西安市阎良区工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孙建宝;地震活动断层段潜在地表位移概率评价及基于GIS的系统设计[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9 玉军;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07年
10 王本智;大庆石化尿素装置扩能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162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6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