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从开发区建设到中国特色“边缘城市”发展——南沙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8 11:02
【摘要】:1970年代以来,随着就业岗位的全面郊区化,美国郊区的边缘城市大量发育,成为美国郊区发展的新趋势。在中国,进入21世纪后,城市郊区化发展步入新阶段,城乡结合部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指引下面临转型与再开发,呈现向功能完善的"边缘城市"转型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若干大城市开发区的实证案例,总结开发区转型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特性。同时,以广州南沙为例,对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并将南沙与开发区导向的中国"边缘城市"的特性进行比较,以期为基于开发区的城乡结合部转型发展提供发展借鉴。
[Abstract]:Since the 1970s, with the suburbanization of employment, the marginal cities in the American suburbs have developed in large numbers, which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suburbs. In China,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ub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new round of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zon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urban-rural joint region, is facing the transition and re-development. It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perfect function of "marginal city".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marginal cities" form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zones, combining with the empirical cases of some major urban development zones.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Nansha in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its development are studi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nsha and the "marginal city" of China guided by the development zone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83、41271180)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WYXM_0007)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2014ZB07)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GD02)
【分类号】:TU9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倩仪;陈颖彪;李雁;刘石锦;;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广州南沙土地利用结构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2 杨海华;;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四大阶段性差异动力[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6期

3 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4 陈建华;;我国国际化城市郊区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2007年11期

5 任荣荣;张红;;城乡结合部界定方法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4期

6 袁新国;王兴平;;边缘城市对我国开发区再开发的借鉴——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6期

7 冯健;杭州城市郊区化发展机制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2期

8 庄海波;郑静;赖寿华;吴军;;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背景、要点与展望[J];规划师;2008年04期

9 程慧;刘玉亭;何深静;;开发区导向的中国特色“边缘城市”的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6期

10 徐晓霞;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城市农副产品供应——以开封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新国;陈佑启;姚艳敏;何英彬;李志斌;余强毅;;城乡交错带空间边界界定方法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2 魏中华;曹佳;陈永胜;;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公路高风险区域成因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吕卫国;;转型期南京市制造业郊区化及区位选择[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4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5 罗彦,周春山;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1期

6 楚静;王兴中;李开宇;;大都市郊区化下的社会空间分异、社区碎化与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7 胡咏嘉;宋伟轩;;空间重构语境下的城市空间属地型碎片化倾向[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8 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9 袁新国;王兴平;;再开发背景下开发区产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10期

10 方亮;我国城市适度郊区化问题探讨[J];城市开发;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柴彦威;肖作鹏;张艳;;中国城市空间组织高碳化的形成、特征及调控路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郭苏明;;人文生态视角下的城市景观连续性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白婷婷;郑新奇;杨鑫;;基于居民点密度的城乡结合部划分方法研究[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马璇;王红扬;冯建喜;;大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及空间模式——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陶金;;城乡结合部历史村落更新模式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贾雁飞;孔令龙;;南京鼓楼周边地区城市空间形象碎化解读[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林雄斌;;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与规划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朱凯;王兴平;袁新国;;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园区空间整合与转型引导——以宁波市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攀升;林长春;;忻州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现状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白婷婷;郑新奇;杨鑫;;基于居民点密度的城乡结合部划分方法研究[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3 武文霞;英美城市变迁与政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永英;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D];天津大学;2010年

5 舒帮荣;基于约束性模糊元胞自动机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敏;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雄伟;我国大都市区新城规划的实施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宗慧;城市化进程中郊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金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邓讲美;郑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陈凤;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孙明丽;我国土地使用价格改革对城市工业郊区化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杨海华;广州郊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邓罗飞;上海市居住郊区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康利敏;城市轨道交通对郊区化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颖;基于神经网络的城乡结合部土地转换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兴东;于胜文;赵长胜;;徐州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J];测绘通报;2008年01期

2 王兴平;;中国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的错位现象研究——以南京国家级开发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3 张雪松,吕正华,李逸群,赵辉;城乡结合部发展刍议——以沈阳市浑南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4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5 冯健;1980年代以来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及演化[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6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7 谢守红,宁越敏;城市化与郊区化:转型期都市空间变化的引擎——对广州的实证分析[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8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9 周一星;城镇郊区化和逆城镇化[J];城市;1995年04期

10 陈建华;;我国国际化城市郊区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2007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S1期

2 刘俊生;都市圈边缘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开发;2002年09期

3 吴晓,马红杰;“边缘城市”的形成和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4 汉斯·布约尔;可持续的未来城市──城市的发展与机动性[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海外期刊之窗[J];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04期

6 孙继伟;边缘处追索——上海青浦地域化城镇建设的探索[J];时代建筑;2005年05期

7 王铮,邓悦,宋秀坤,吴兵;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8 吕刚;唐德善;;基于航空都市区理论的空港新城建设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师;2008年07期

9 袁新国;王兴平;;边缘城市对我国开发区再开发的借鉴——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6期

10 Patrick S.McGovern,赵亮,郑怿;旧金山海湾地区的边缘城市:规划师和总体规划的新角色[J];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本丽;;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异规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旭;;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启示[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林善浪;张惠萍;;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及集聚模式变化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许晓霞;柴彦威;颜亚宁;;北京郊区巨型社区居民活动空间的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争进;;从区域经济学看廊坊城市发展[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吕斌;徐勤政;;我国应用城市增长边界(UGB)的技术与制度问题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布赖恩·托伊;;迈进21世纪的城市绿化政策及规划奥克兰——万物生机勃勃的城市[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宇;固安:一个边缘城市的未来主张[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温斋;看国外如何“经营”郊区[N];北京日报;2003年

3 姜蕴真;创新合作机制 促进和谐发展[N];安阳日报;2006年

4 ;看国外“经营”郊区城市[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5 ;城市经营在国外[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6 钟建;城市经营在国外[N];广东建设报;2003年

7 本刊记者 安领弟;都市圈的农村地带:走在新农村建设前沿[N];中华建筑报;2006年

8 经济视点报记者 关开运;左右开弓 “劣势”变机遇[N];经济视点报;2009年

9 陈烨邋王芳 杜颖梅;借城发力游走在现代与质朴之间[N];江苏经济报;2007年

10 李佳师 赛迪顾问软件产业研究中心;软件服务娱乐化 厂商如何把握?[N];中国电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建伟;空间扩张视角的大中城市新区生长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李少星;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分工与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王思元;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慧;基于开发区的中国“边缘城市”发展[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何文静;我国边缘城市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慧;边缘城市的旅游发展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晓娟;上海的边缘城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木秀;轨道交通导向的边缘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仇海囡;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边缘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董海荣;冀北部边缘城市张家口的多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8 金岚;上海大都市区北部边缘地区空间整合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武林;战后美国郊区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鼎宇;城乡结合带规划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09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209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f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